1935年,北平的秋,寒风瑟瑟,街头弥漫着压抑的气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古城失去了往昔的安宁,爱国人士只能在隐秘的角落,为守护最后的希望之光而努力。
在一条狭窄昏暗的胡同里,住着老中医陈鹤堂。他年逾五十,面容清癯,目光却透着坚韧。陈家世代行医,在这乱世之中,陈鹤堂不仅用医术救治伤者,还利用诊所秘密传递情报,为抗日力量助力。
隔壁的四合院,有位年轻的女教师苏曼,她刚从南方回到北平,本想投身教育事业,却遭遇山河破碎。她白天在学校向学生们传授知识,暗暗在课程中融入爱国思想,激发学生们的民族情怀;夜晚,就帮着陈鹤堂抄写重要文件,那些文字承载着抗日的决心与策略。
巷口卖报的小伙计柱子,机灵聪慧,对周围的动静格外敏锐。他常利用送报的机会,观察日军的巡逻路线,为陈鹤堂和苏曼通风报信。每次有紧急情报,柱子就佯装叫卖报纸,巧妙地将写有暗语的纸条传递出去。
一日,陈鹤堂得知日军即将对城内的地下抗日组织展开大搜捕,情报必须尽快送出。可日军岗哨森严,出城的路被严防死守。正当众人焦急万分时,柱子一拍脑袋,想到平日里给城外送菜的牛车,他匆忙奔去,说服车夫帮忙。
苏曼则迅速将情报用密写药水写在几张旧药方上,伪装成普通的医案。陈鹤堂把药方藏在药箱底部,扮作出诊的模样,坐上牛车。柱子在前头跑着,引开日军的注意力,让牛车顺利出城。
然而,他们的行动还是引起了汉奸的怀疑,汉奸向日军告密。日军闯入胡同,抓走了苏曼。面对严刑拷打,苏曼咬紧牙关,一个字都不吐露。
陈鹤堂和柱子心急如焚,四处联络抗日力量设法营救。最终,在一个雨夜,他们里应外合,突袭了关押苏曼的据点,成功将她救出。
此后,这条北平暗巷里的英雄们,依旧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他们知道前路艰险,但心中的火种从未熄灭,誓要与侵略者抗争到底,等待黎明破晓,山河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