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煜《绿毛龟》听课随记
一、快速读课文。问:
这只绿毛龟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对这只绿毛龟的通灵之性印象特别深。
生2:绿毛龟的外形,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生3:我喜欢绿毛龟的吃相。
师:文章里有一个现成的四字词语,你找到了吗?(食态可掬)
生4:绿毛龟对音乐的敏锐反应。
师:嗯,这就是通灵之性。
我们总结的都是四字词语,它的外形能不能也归纳出四个字,写在黑板上?
(姿态高雅)
读,不要拖音。
谁能 啊这三个词语连成一句话,说给我们听听看?
生:绿毛龟不但姿态高雅,食态可掬,而且具有通灵之性。
二、了解绿毛龟的通灵之性。
找到文章中直截了当告诉我们“通灵之性”的句子。
绿毛龟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具有通灵之性。
学生读,再读一边,快点读。
作者是怎么写绿毛龟有通灵之性的呢?快速地找一找课文里的相关段落,把描写它有通灵之性的语段找出来。
生找,画。
挑生读。
男女合作朗读。
师不满意。进行朗读指导。
读书要讲究轻重,读书要讲究停顿。“这龟”后面是什么标点?
逗号。
师:逗号停顿的时间应该长一点。还有,哪些部分应该读得重一些,强调一下?
生找。
读,
给自己掌声,有进步了。
三、概括通灵之性
这么长一段话,作者是通过几个层次来写它的“通灵之性”的呢?老师给大家一个暗示。你们说是几次?
第一次,直接说事情。
女儿每次只要一喊宝龟,它就把头伸出睡眠,四处张望。
加上“一……就……”,加上“每次”,
第二件事,谁能够学着这个样子来说说?第二件事情比较长,你来试试看。
生1:更妙的是,对音乐,它有同样敏锐的反应。
师:他还没有把“每次”放进去或者把“次次”放进去。
生2:女儿一打开收音机,播放音乐,乌龟就弹出脑袋……
师:可是,它刚刚来我们家的时候,眼睛是这样的,一起读……
生:两只小如绿豆的眼睛,只怯生生地看了我一眼……
师:你们也读得怯生生的。
四、理解通灵之性的来历
那么这样的情况,怎么会出现呢?怎么就变得有灵性呢?连作者也不知道,她说“说也奇怪”,不过,朱老师觉得,一点儿也不奇怪。为什么?看,讲灵性的句子前面有这么一句话——“上学时,绝不忘与它道别;放学回家,又去向它打招呼。”看屏幕,老师要变了。看好,变!
上学时,绝不忘与它道别:“——————————————。”
放学回家,又去向它打招呼:“——————————————。”
学生语言训练,老师扮演绿毛龟与学生对话,课堂充满趣味。
课堂结语:
同学们,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读的写动物的文章真的不一样。因为她把人的情感放进去了。以后,我们再遇到类似的文章,就要以人的情感为线索阅读它。既然通灵之性已经写得这么好了,可是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前面的内容呢?真奇怪。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下课。
教学片断的启发:
第一,教字,教词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在语言环境之中理解词语,才能学到活的词。
第二,学生回答有问题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一点一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让学生学得方法,还让学生进一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繁衍”的意思,让刚刚习得的学法再次得到巩固。
第三,怎样的课堂才是一个好课堂?把学生由不会教到会,这样的课堂是好课堂。
让小学语文课堂有设计感,层次清楚,坡度明显,不断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的时候,你的课堂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是非常好的。
这节课,我做了三个铺垫,就做了一件事情: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一利用词语概括,利用语段概括,利用阅读感受概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这就是我追求的语文教学。
方教授点评:
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我觉得他做的比说的更好。从你的教学过程看,你是把感受放在概括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