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你好,时间陪你我慢慢变的富有。
如何一个眼神明白领导的意思。
你真领导肚子里的蛔虫啊,这是对一个员工最极致的评价,这样的人早晚都回变成自己的上司。
信息的传递。
在发明文字之前,有结绳记事、壁画、口传···
造纸术之前,中国用绢绸,动物皮,竹简,所以我们要是穿越到了古代,也不用满腹经纶的之乎者也。当时的信息传递成本太高了,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言简意赅多歧义的文言文。
在近代,我没有经历发电报的时代,不知道电报里一个字有多贵,但我上学那会为了能够省点话费,发短息的时候,真是每条短信都要凑够60个字。
领导的一个眼神能传递过多少信息,这取决于下属的信息收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心理学常识,以及相处多年的预判--概率学知识。
学知识,也是在学智识,现代管理学理论强调了管理中各个阶级的打破,让老板与员工站在一个水平线上思考问题,促进企业高效运转,减少试错成本。但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是不是能够有另一种模型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呢?
信息的有效性在传递过程中是递减的,我们经常在综艺节目看过这样的传话游戏。在职场中,这种递减会加倍的放大,从原文(题目)中的:我需要我的下属一个眼神就能明白该怎么做,到布置任务时的“重复问三遍”。
近几年一直提倡扁平化管理,裂变小团队运营,我认为本质上都是为了防止信息传递的耗散,那大公司怎么办,100人,或者50人以上的公司怎么办?
有需求就会有产品,供需总会追平。
从飞书,到钉钉,这类的办公软件,或者大型企业自己研发的企业办公软件,都是为了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总经理下达指令,通讯软件分工到各部门,杜绝通过人的解读再二次传递,因为有系统记录,信息的路径清晰可见,可复杂,可复议,直接问责到每个人。包括这几年盛行的okr管理法,不也是为了明确信息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员工对于信息的及时反馈,为了公司的战略可以时时更新,更正。
管理之外,
crm系统、c2m、d2c等,这些工具背后的目的,我觉得也是为了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为了把用户的需求用最短、最直接的方式反馈产品部门,大大减少生产下一代产品的试错成本。而软件背后的算法,所谓的数据分析师,我认为就是把人对信息的解读,逻辑化,数字化,剔除人类情感化的去处理信息,最后用概率、用公式的方法给软件使用者提供带有百分比的选择题。
今天的角度也是偶然灵光一现,希望看到这里的朋友,可以一起往深了探讨下,
但很庆幸自己能够跳出问题,不论正确与否,我至少收获了一个新的思考模型。
请你相信我说的每一句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