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
巨人身影倒下,他身后遍布全球的建筑名粹永恒。
昨天刷了一天朋友圈,全是各种回顾的文章,有些不相信是真的,因为4月26日,他刚刚过完102岁的生日,那天我还在想,等他103岁、104岁、105岁的时候,我该写些什么文章。
在现代建筑史上,贝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他游走在东方与西方,从美国艾弗森美术馆,到中国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从法国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到德国历史博物馆的新翼,从中国的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到日本的美秀美术馆……他用100年,把设计种到了世界各地。
在美国,他喝红酒吃西餐,也读《论语》《老子》《孙子兵法》,这位始终西装笔挺,领带系得整整齐齐的百岁老人,有着数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大师之大,绝不在于其家族显赫,或是超出常人的天才,也一定有着自己的坚守与独特方法论。我们缅怀大师,不只是向他的作品致敬,更要从他身上学习传承些什么,以提升自己的灵魂。
人生并不长
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
1927年的上海,十里洋场,倾尽浮华。一个富家少年常蹲在街角,玩弹珠,他的对面是大光明戏院。
街角的另一边是在建的帝国饭店,听说要建26层,这怎么可能?于是,少年每周都会特意去看看,到底高楼是怎么一层层往上冒的。
后来少年设计了一百多座建筑,最初的启蒙却来自这个简单的念头。
人这一生,择一业,为之痴迷,为之付出,收获满足感,实在是件乐事。
2004年,87岁的贝聿铭在《中国青年》发表了一篇自述文章,摘录几段:
“我用自己的方式铨释建筑,注释人生。真正想赚钱的业主不会请我,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评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我从不缅怀过去,而是专注于现在。我把每个睡醒后的早晨都当成一件礼物,因为这表示还有一天可以工作。
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是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
没有人能永远风光,但建筑是悠久的,最要紧的是看你的工作如何,工作能否存在,50年以后,100年以后……任何名份都会随时间流逝,真正留下的只有建筑本身。”
能在年轻时,找到一生志业,是一种无上的幸运,若那段时间已蹉跎,也请珍惜今后的所有,能工作的时间。
不被重压影响判断
是非曲直,皆由作品解答
1981年,60多岁的贝聿铭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大建筑师。
当时的法国总统邀请他参与卢浮宫整修计划,在贝聿铭主持项目的十四年里,批评、反对、质疑的声音从没有停止过。
在他提出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方案的评审会上,他被与会的专家评审、政客批评得一塌糊涂。
贝老回忆,他的翻译满含泪水,几乎翻译不下去。“我的翻译当时听得全身发抖,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想答辩的话。”
所有的法国主流媒体都在讽刺这个中国人为卢浮宫带来了“一个毁灭性的巨大装置”。
像米兰·昆德拉这样的文化名人,也公开反对贝聿铭的方案,认为是“法国脸上的一道疤。”
他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应对一切的质疑。
有供应商声称做不出他想要的纯色玻璃效果,贝聿铭几天后就不声不响地拿出样品,让供应商哑口无言。
法国民众质疑他的改建方案,他就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的构想。
时间证明了一切,玻璃金字塔竣工完成后,整个法国为之震动,它现代化的艺术造型和科技尝试,将自然光引入地下,让古老的卢浮宫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美术馆,成为了法国人的文化骄傲。
很多人遇到反对声,都会有所迟疑和退缩,而贝聿铭却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定地完成了最初的构想。
也正是这颗强大的心脏,让他在近百年的人生里,无论经历什么波折,都可以从容淡定地应对。
贝聿铭说:“你要想往新的一条路上走,免不了有很多人觉得不大舒服。要改进是非常难接受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前走。”
让自己隐藏于作品中
宁做行动的愚公, 精神的贵族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和很多设计师那种特立独行不同,他没有固定的风格,不是把自己已经形成的套路拿到世界各地去用,所以我们会看到,贝聿铭设计的建筑在不同的地域中有不同的状态。
贝聿铭是一个谦卑的历史主义者,没有任何一位建筑师会像他这样花这么多时间研究历史。
贝聿铭说“我不属于任何流派,也没有投入任何建筑运动。”曾与贝聿铭共事过的中国建筑师林兵回忆,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他曾经让大家在一大片灰白色的模型中寻找已经设计完成的博物馆,如果大家没找到,就证明他的设计成功了。
“建筑风格的国际化是有限制的。世界各地的气候、历史、人文和生活各不相同,而这些因素应该是建筑表现得很重要的一部分,世界各地的人原本就很不一样。”贝聿铭说,“建筑就是真正的生活。”
85岁高龄之时,他不辞劳苦回老家苏州设计苏州博物馆。为了找到色泽和材质都符合要求的石头,贝聿铭曾六上山东,去过福建,也到过广东,最后在山东泰山余脉找到120多吨大石头。
其实,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就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于是,70多岁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
2009年,贝聿铭参与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他去了埃及和中东的其他国家寻找的伊斯兰教文化的最佳表达,他发现无论是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伊斯兰建筑物,还是土耳其的建筑物,都有着其他宗教的痕迹,不再是纯粹的伊斯兰表达方式。
在开罗,贝聿铭在图伦清真寺得到了启示,他发现用于洗礼的喷泉外有三条双层的走廊,主体建筑的外延式几何图形的演进,从八角形到四边形再到圆形。贝聿铭最终掌握了伊斯兰文化的精华,从而完成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
从贝聿铭身上,看到“贵族”这个词,贵族不仅意味着地位和头衔,也意味着社会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而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对建筑和城市历史的关照。
贝聿铭有一篇自述,强调说,建筑是艺术,更是历史,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确立了这个观念,所以他是一位有着强烈责任跟的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贵族。
《贝聿铭传》的作者迈克尔·坎内尔曾这样写到:
“贝聿铭的肖像是这样的:一个关于建筑和权威、移民和同化、美国式的奔放与中国式的节制、精明的实用主义与微妙的装饰手法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东方和西方的故事。”
这个世界不缺名人,不缺权威。
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如今大师长眠,这一生无愧于心,无愧于业。
愿我们,能成为大师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