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今天,大家一说游戏机,自然就会想起:索尼的PS、 微软的XBOX 、任天堂的switch、三足鼎立。
但是,在三十多年前,一名叫世嘉的“少年”就不答应了。
世嘉的崛起
任天堂与世嘉的第一次惊天大战,要从80年代末讲起。
1985年任天堂凭借着NES与超级马里奥迅速占领了美国的家机游戏市场,两年后,任天堂已经打败了当时的游戏市场一哥雅达利,成为了新一代游戏王国的霸主。
所有美国孩子都希望能拥有一台任天堂的游戏机。
1988年,更是成为了圣诞节美国最畅销的节日玩具。
这两位大哥,红帽子与绿帽子便是任天堂游戏王国的KING。
当任天堂如日中天,马里奥风靡全球的时候,
世嘉的员工正在被“996”福报着,他们被要求创作出一个能与马里奥所抗衡的角色和一系列世嘉游戏。
世嘉游戏,现在听起来大名鼎鼎,但在80年代,世嘉只是一个小小的街机游戏厂商,在日本也算是小有名气,但相比于任天堂,就不值一提了。
估摸着任天堂是大学生的话,世嘉也就是小学生吧。
但即使是小学生,他也是会力求快速长大,成为中学生,再渴望成为大学生的。
但谋求成长的过程中,任天堂与它的NES如一座大山横在了世嘉的面前,他们要何去何从?
根本不可能打赢这场战斗的,所有世嘉人都这么认为。
当世嘉高层提出要与任天堂争一下家机市场时,所有人都以为世嘉疯了。
但正如咱们一句老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那时世嘉在任天堂面前如蚂蚁没啥区别,世嘉没什么可以输的,既然这样,那就正面扛一下呗。
所以,世嘉来了,以一位挑战者的身份出现了。
同样是日本游戏厂商的世喜,发迹出街机,在日本也算是小有名气,但却从未踏触过家机这一块,更没法与大海彼岸已经声名远播的任天堂相比。
要知道,那时候任天堂在美国的家机市场的份额已经是九成以上的恐怖数据。这是一个草根向国王发起的挑战。
但谁也没想到,那一场战斗,居然是世嘉后来者居上。
创世纪MD(日版称Mega Drive,美版称 Genesis)这是世嘉的秘密武器,这款新型家用游戏机,采用了最新16位技术。
比起还是8位技术的任天堂NES,在图像,色彩,声音,视角,运行速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飞速的拉开了两者的差距。
在硬件条件上,已经具备了碾压对方的条件,现在缺的,就是一款代表性游戏,能与任天堂正面扛的游戏。
世嘉能否研发出一款热门游戏,便成了这场世纪之战的决胜点。
于是在这样的呼声下,世嘉出台了进军世界的五步计划。
一,更低价的游戏机。即使贴钱也要卖出更多的游戏机(这算不算是最早的烧钱占市场?)
二,打败马里奥的游戏。世嘉的游戏设计师在坐了好几天过山车后,音速索尼克便这样诞生了。(索尼克的游戏灵感就是从过山车中来的,游戏里的场景很多都是过山车轨道)而为了敲定索尼克的角色形象,他们还在美国中央公园做了个随机访问,拿出几个角色形象让路人选择最喜欢的那个,最后才确定了这个蓝色会穿鞋的刺猬。
1991年,索尼克正式发售,广受好评,马上成为了世嘉的代表作。世嘉打铁趁热,马上举办了电子游戏竞赛,让玩家在索尼克游戏中决一胜负,赢取高额奖金,又是吸引了一批狂热玩家。
三,打造一批运动类游戏。在此之前,没有运动类游戏这一个概念,游戏市场上甚至没有一个像样一点的运动类游戏,世嘉选择了这一个作为切入点,要做出代表性运动游戏。于是今时今日,大家熟悉的EA sports就这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先是美式足球(橄榄球),然后篮球,足球……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大家玩的FIFA系列,就是其中之一……
四,把游戏目标人群定位到青少年。那时候任天堂的家机游戏大多数都是给孩子们玩的,目标人群是9-13岁,对青少年吸引力并不大。于是世嘉就把游戏往上拔了一点点,让更多青少年能玩,然后就会觉得世嘉游戏更高级,更高大上。形成了一条鄙视链,我玩世嘉的,就是看不起你任天堂的少儿党。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后面两手:
让一些十八线青年乐队,编一些歌,在各种地方演唱,主题只有一个,玩世嘉游戏的才是有为青年,玩任天堂的都是低智商……
在各高中大学里找一些学生作为“世嘉人”,在学校中宣传世嘉游戏的好玩,用低价主机。免费卡带等方式进行推广,目的只有一个,吸引身边的人进入世嘉游戏……
然后……
终于,1993年,经过三年的“猥琐”发育,世嘉终于在家机市场上干翻了老大哥任天堂,在那一个年代登顶!
(当然只是阶段性的,后面两者还有更多故事,索尼也会跟着入局。)
这是当时世嘉的宣传语。
“世嘉能做到的,任天堂做不到。”
很嚣张,很挑衅的一句话,是不是?像不像今天苹果与安卓的互怼?
这还不算。
更有一条广告,把世嘉比喻起一台跑车在前面一骑绝尘,把任天堂比喻起一台老爷车,在后面喷着白烟,车身一起在晃动,但却向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