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文|三号老钮
我最近在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东坡有了新的认识。
我认识的苏东坡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里面的,他给我的印象是很超脱,似乎什么事对他来说都可以一笑了之,世间的俗事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他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读完《苏东坡传》,我发现苏东坡不过是一介凡人。
他就像我们身边一位普通的大哥,有点小脾气,酒量不行,喜欢自己酿酒,也有凡人的情感。
苏东坡的祖父
要说苏东坡的话,要先说说他的祖父。
书里对苏东坡的祖父提的不多,只说苏东坡出生时,祖父六十三岁。
他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大,慷慨又大方。
祖父并不是一个读书人,大字不识一个,洒脱豪爽,就像隔壁爱笑的老爷爷。
苏东坡的叔父考中时,祖父喝得醉醺醺的。哪像其他有考生的家庭,早早就为考中坐准备。
你看,他的行为多与众不同。
他平时囤积谷子,却不囤积大米,人们都很奇怪。
当遇到饥荒时,他就开仓放谷。
这时候人们才知道谷子可以保存好久,不像米会受潮腐坏。
祖父很纯真,心胸开阔。可能这些都或多或少感染了苏东坡。
虽然苏东坡的祖父没有读过书,不过,他后来也有官职。
因为他的儿子有了官职,所以他被“封赐为‘大理评事’”。
可能是因为儿子都有了官职,他却还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有点说不过去吧。
我想这位老先生可能并不在意自己是不是有官职,他只要有酒喝就好。
苏东坡其人
如果生在现代社会,苏东坡可能会成为众多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他天性聪慧,六岁入学堂,最受老师的夸奖,十岁他就已经可以写出不少佳句。
他天分上佳就算了,还很勤奋。
那时候学生必须要背诵经典古籍,苏东坡不仅仅满足于背诵,他会把文章抄写下来。
经过抄写,他不仅能够背诵下来文章,更能帮助他理解文章。
考试的时候,他杜撰了一段对话,居然蒙混过了主考官。
口无遮拦
苏东坡的才气我们都很了解,我们也知道他为人洒脱,洒脱的另一方面其实就是不在乎人情世故。
他心直口快,说话经常口无遮拦。
有一件事我认为非常有意思。
苏东坡在凤翔任职期间,那里的太守姓陈,作风比较板正,性格耿直。
苏东坡又有点桀骜不驯,陈太守似乎有点把苏东坡看成恃才傲物的毛头小伙子,很是看不惯他。
这样的两个人相处,就像两块石头碰在一起。
陈太守有时会修改苏东坡的文章,这让他很不喜欢。
为什么不喜欢呢,设想一下,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很好,却有个你看不惯的人来给你修改,你会高兴吗?
是不是很像傲娇的学生遇到了要求严格的老师。
这里苏东坡表现出来的就有那么点小脾气,还有那么点孩子气。你不是看不惯我吗,我就是要故意写一点东西让你不痛快。
后来陈太守建了一座高台,起名“凌虚”,他请苏东坡写一篇记,苏东坡欣然应允。
可是他不好好写,他在文章里把陈太守嘲讽了一番,这篇文章就是《凌虚台记》。
可是,不知道陈太守是没有看出来苏东坡的意思,还是根本不在意,他找人把这篇记刻录下来。
林语堂说:如果苏东坡年龄大一点,他的语气就会成熟些,箭锋也会隐藏起来。
当苏东坡离开陈太守,年纪渐长,倒为陈太守写了一篇墓志铭,表示了自己对陈太守的敬意。
重情多情
苏东坡与苏辙
苏东坡常常口无遮拦,觉得哪件事不对,必须一吐为快。
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苏辙虽然是弟弟,但他与苏东坡的性格并不相同,似乎比苏东坡更加成熟,他的官位也比苏东坡要高。
苏东坡的性格直爽,天性洒脱,很难看清别人的短处。苏辙告诉苏东坡,说话前要分清说话的对象,有人值得信赖,有人不值得。
兄弟俩“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持”,两人经常写诗应和,相聚时候两人会一起去划船,就像我们身边普通人家的兄弟一样相聚,聊天,谈论家国天下。
苏东坡在外担任官职,只想离苏辙近一点。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想去见苏辙。
可是,天不遂人愿,他还是没能见到苏辙最后一面。
苏东坡的三位妻子
苏东坡一生有三位妻子,第一任妻子王弗,第二位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第三位朝云是王闰之买的妾。
苏东坡年轻时候为人简单,对人不设防。他与人相处方面不仅要靠苏辙提醒,也要时常靠王弗提醒。
王弗聪明能干,他们结婚的时候,苏东坡还很年轻,她也年轻,看人看事却比苏东坡明智理性。
她去世时只有二十六岁,留下一个六岁的儿子。
王闰之陪伴苏东坡的时间最长。她的才学不如王弗,与苏东坡之间的距离比较大,不过,这并不妨碍她对苏东坡的情感。
在苏东坡人生最艰难的时期,都是王闰之陪伴在他身边。
朝云到苏家的时候很年轻,她是苏东坡的精神伴侣,在苏东坡贬居惠州的时候,是朝云陪伴他左右,照顾他的生活,给他支撑。
苏东坡为三位妻子都写了祭文,在她们死后,他心中对她们也是念念不忘。
林语堂还提到了苏东坡的一位堂妹。
他说,因为他们是同姓,不能嫁娶,苏东坡却一直挂念她。
堂妹是他的初恋,他一生都不能忘怀,当然,这些都是作者林语堂根据苏东坡的相关作品得出的结论。
林语堂说,苏东坡在堂妹家里住了一段时间,虽然也写了不少诗文,却从来没有提到过堂妹的丈夫。他还写了两首诗给堂妹,惋叹自己没有把握青春。
党得知堂妹去世到消息时,他很难过,流放回来路过堂妹的坟前,虽然身体不好,还是去坟前祭拜。
喝酒做菜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人生在世,总是离不开吃吃喝喝,苏东坡自然也不能免俗。
苏东坡于吃这一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来琢磨。
我们现在知道的什么东坡肘子,东坡肉,应该是经过了不少改良。
按照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的说法,苏东坡炖猪肉,是先把肉用水煮开,再用文火炖几个小时,放酱油。
当然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东坡肉的做法,不过看来这种做法是保留了猪肉的原汁原味,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调料。
《苏东坡传》里还有苏东坡做鲤鱼的方法。
他做鲤鱼,先把鱼洗干净,洒上盐,肚里塞进白菜心,然后加葱白放锅里煎。煎到半熟,再放姜片,咸萝卜汁和酒,出锅时放几片橘子皮。
苏东坡还有一道很简单的饭菜的做法,就是做青菜汤。
他用两层锅,下层放白菜加萝卜,芥菜,姜,这是汤。上层再蒸米饭,这样一锅就能把饭和汤都做好了。
苏东坡其实不见得多喜欢喝酒,虽然他的诗文里经常出现酒。他的酒量也不行,与他的祖父相比就差远了。
虽然他喝酒不行,却喜欢自己酿酒。
流放岭南的日子,他品尝了不少美酒。这里各家都有各家酿的酒,苏东坡喝到一种桂酒,十分喜欢,他自己便尝试酿造桂酒。
苏东坡酿酒不在于结果,只在于过程。酿酒时,他是快乐的,至于酿出的酒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样的苏东坡酒多了一些人间烟火气,只是一个凡人。
齐帆齐第五期28天写作特训营第19篇,2608字,共计3524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