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B计划十八个人生难题的最后一讲。在前面几讲,我们讨论了科学思维、混合算法、时间这些比较偏抽象和哲学的问题。最后一讲,我想回到个人身上,来聊聊你的问题。
这一讲,我们要应对的人生难题是贪婪,对人生而言不光是贪钱,或者我们用贪多这个词。你想读更多的书是贪多,你想见更多有趣的人是贪多,你想尝试更多没做过的事是贪多。
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本来很好,但人生毕竟是有限的。弱水三千我们都想要,但能取的不过是一瓢饮而已。我们应该如何作选择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想给你介绍的是半径算法。
按照惯例,我们先来做题,我提醒你这可是一道脑筋急转弯:
人生算法题
两个6寸的披萨和一个9寸的披萨,你要哪个?
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算一下圆的面积S=πr²,就知道,两个六寸的披萨不如一个九寸的披萨大。
问这个问题,是想让你思考一件有趣的事:你看,从六寸到九寸,半径只增加了50%,面积却多出了一倍还要多。
放到人生里,如果半径是你的愿望,扩大一点目标的半径很容易,想要做好可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这让我想起物理学家玻尔说过的一句话:“专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内犯过所有可能犯的错误。”
玻尔这句话的关键点是,“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假如领域太大,你的探索成本就会高出很多来。所以,你要是想成为专家,首先必须控制领域的大小。
半径算法
让我们在纸上画三个同心圆:
最里面这个圆圈,对应的是“行动半径”;
中间这个圆圈,对应的是“能力半径”;
最外面那个圆圈,对应的是“认知半径”。
那再外面呢?是未知世界。
什么是“半径算法”呢?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扩大认知半径,明确能力半径,减小行动半径。我们一个个来解释。
第一,认知半径要尽可能地宽。
这个很容易理解,否则就会视野狭窄,容易被世界所抛弃。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应该积极拓展自己的认知半径。
但是问题在于,人们很容易混淆认知半径和能力半径。
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想分享过一个故事:
几个年轻人赚了一笔可观的钱,向一位亿万富翁的长者请教:有钱后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
长者回答:一年之内不要做任何的投资。你们这群家伙,年纪轻轻就有钱了,现在肯定都自大得一塌糊涂,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这时候任何投资都是膨胀的。
能力半径,其实就是能力圈的概念,是指能力所及的领域,在此区域内,一个人拥有胜过平均水平的知识和专长。这几个年轻人,即使能快速扩展认知,能力其实没有那么快能跟上。
半径算法的第二条是:能力半径要尽可能地明确。你应该待在你的能力半径之内,别瞎折腾。
关于能力圈,有两句话最让我难忘:
一句是,如果能力没有边界,就不是真正的能力;
还有一句是,能力圈大或者小不重要,关键在于你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然后待在里面。
就像风险资本家弗雷德·威尔逊所说的那样:“你取胜的唯一途径就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并坚持做你擅长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一下,“半径算法”的第三点:就是行动半径要尽可能地小。
这就牵涉到对规模的理解了。规模,本质上不是能力强的结果,而是一个简单动作大量重复的结果。要想上规模,做的动作就得少、就得简单。
比如,世界上所有上规模的餐饮企业,都是快餐企业。为什么?菜单上的菜品少,复制起来容易。
复制的概念,有资本上的,时间上的,空间上的,人力上的,技术上的,数字化的,文化上的,乃至梦想上的。总之,可复制的馅饼才是好馅饼。
基因、生物、人、机构,在这些领域,强者都是基于可复制性。可复制性,我们在A计划内核、复利这些内容里,都重点讲过了。
就像我们一开始的那道关于披萨的脑筋急转弯,半径只要大一点儿,面积就会增加很多,复制的难度也就更大了。如果你要想成为“行动圆圈”的专家,最好就是减小半径。
我们来看一个主动缩小行动半径的例子,美国盖可保险公司创建于1936年,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非常特别。
第一,公司业务定位和一般保险公司不同,盖可只为政府雇员这个特定的群体提供汽车保险。
政府雇员出现驾驶事故的概率要低于其他人,这样保险的赔付率就要小得多。
第二,在营销模式上,盖可公司采取保险单邮寄的直销方式,而不依靠代理商。这样可以节省大约10%~25%的代理费。而且,因为没有保险代理的强行推销,也避免了一些不合适的保单。
你看,盖可公司缩小行动半径,不仅是客户范围缩小半径,营销模式也缩小半径,大大降低了复制成本。依靠这种独特的经营理念,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
如何理解认知世界
我们可以用这三个同心圆的框架,来理解我们的认知世界。
最外围的认知圆圈之外,是未知世界,也就是“我不知道”。
中间层能力圆圈和最外层认知圆圈之间,是“我知道我不知道”。听起来有点儿绕口,意思是说,很多时候,我们扩大认知半径,大致了解一下陌生领域,是为了明确自己有哪些东西是不懂的。比如,我没学过金融,我大致了解一下,我就知道期货我肯定不懂,我就不要碰了。
我们再往里看一层,在最内层行动圆圈和中间层能力圆圈之间,是保护层,或者叫安全边际。这就像我们造一座桥,假如需要让5吨的车通过,那在造桥的时候,我们最好让这座桥有10吨的承重量。能力半径是10,而行动半径是5,这样能够为你的人生提供安全保护。
行动圆圈以内的最里层,才是我们应该集中资源,花最多时间和精力投入的地方。
这个“半径算法”的模型,也可以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指导我们的社交原则。在我们的一生中,最内圈的家人和挚友,关系最稳定,但一共不会有多少个。他们在最里面的行动半径圆圈里,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
但是,我们又要拥抱和理解这个世界的随机性。所以,扩大认知半径就是说我们要广泛结交各路朋友,开阔眼界。
人生定位
半径算法,能给我们的人生定位提供指引。
在整个《人生算法》这门课程里,我们几乎就是围绕下面这句话展开的:我们如何应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拥抱随机性,努力创造确定性。
人生定位,就是要把《人生算法》A计划中你的内核以及复制方法,放到B计划中的复杂现实世界里。
尽管看起来不确定性在统治这个世界,但你并不是一张被概率决定命运的彩票,你要努力去掌控自己的未来。
你要找到自己长期去做的那一件事,也就是行动圆圈里的事。很多时候,一个人一辈子本质上只能做一种事情。
这方面我非常赞成硅谷投资人彼得·蒂尔的观点:与其努力成为一个各方面都一知半解的庸才,还美其名曰“全能人才”,与其不知疲倦地工作,最终却只把自己变得毫无特色,还不如选择一件最该做的事,专心做好这件事,以求独霸一方。
人生定位,就是要找到这件事。
根据定位理论,人们只会记住你一个点。比如市场认格力的就是空调,手机就不行。茅台也出过啤酒,出过红酒,但都没有成功,因为茅台就是白酒。
就像如果你是一瓶老干妈,会被带到成千上万的饭桌上。看起来是小小一瓶,但是因为占领了辣椒酱这个细分的关键词,就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你根本不用去操心要靠做老干妈酱油、老干妈奶茶来扩大影响,增加收入。
所以,你只管把自己的人生定位这个环节打造好,自然就会被嵌入到社会的资源链条里,这远远好过只图虚名的社交。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给你介绍了半径算法:你需要扩展认知半径,明确能力半径,减小行动半径。
与其假装很努力,去盲目地追逐所有的机会,不如努力增厚自己的资产,把时间和资源花在那些不变的事物上。
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其实就是清楚地认识你是谁。
思考题
在这里我想给你留一道我们前面问过的问题:你的“人生定位”是什么?你在这个世界上的关键词是什么?
学习了半径算法,你觉得需要对自己现在的定位作调整吗?欢迎你在留言区跟我交流。你可以把这一讲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帮他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半径算法中认知半径、能力半径和行动半径,扩大认知半径,明确能力半径,减小行动半径。你只管把自己的人生定位这个环节打造好,自然就会被嵌入到社会的资源链条里,这远远好过只图虚名的社交。
说起来惭愧,人生定位本来就是一个宏伟蓝图,将自己的人生定位好,然后朝着目标一步步去执行去实现。以前不太懂,觉得自己喜欢什么就去做,在行动半径扩大到了认知圈,但能力却没有跟上。
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农业技术专家,能够将自己所学所做最终推广应用于生产,并带来不错的效益。目前我的关键词仍然是农业环境方面的技术人员。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担心自己的焦虑影响到孩子,就去学习心理学,学了很多育儿知识,想把往后的自己往幼儿教育上靠,我觉得我学习能力不错,如果加上实践和积累,会有成绩。但也半途而废。
我想通过学习直销,让自己能够在工作之余也有收入,所以之前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去做这件事,但最终因为力不从心而放弃。在彼时,我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又加了戏码。
人生定位小而精,不能贪多,就像半径算法里,扩大认知半径,明确能力半径,减小行动半径。所以在以后,要全力以赴在工作上,夯实专业知识的认知半径,明确自己的能力范围,在能力范围内,增加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