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植物类11146种(包括亚种、变种或变型1208个,分属于383科,2313属,约占中药资源总数的87%),动物类1581种,矿物类80种。
中药材中有87%的是来自于植物,作为中药的植物,之所以被用作中药,是其特性被人类发现而利用。
如何鉴别?
由于花的形态特征变异较小,较其他器官稳定,往往能够反映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因此,花常作为植物分类和鉴别中药基原植物的依据。
一、药用植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药用植物学的萌芽时期指采取定性、类比的方法描述药用植物的时期。
西方植物学的传入,和中药传统知识相结合,形成了药用植物学学科。人们开始采用定量的方法描述药用植物,采用系统发育方法分类药用植物。
李善兰(1811-1882),浙江海宁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和科学传播家。创译了一系列植物学术语,如植物学、心(雌蕊)、须(雄蕊)、细胞、萼、瓣、心皮、子房、胎座、胚、胚乳、唇形科、伞形科、石榴科、菊科、蔷薇科、 豆科等。“察植物之精美微妙,则可见上帝之聪明睿智”,已经成为自然神学的名句。
20世纪初至40年代,有胡先骕、钱崇树、张景钺、严楚江等植物学家发表了一些植物分类和植物形态解剖论著。
1934年《中国植物学杂志》创刊。
至1948年8月药用植物学家李承祐教授编著了中国第一部《药用植物学》大学教材。
解放后:孙雄才(1962)中国唇形科专家,丁景和 (1985)、谢成科(1986)、沈联德(1995)、杨春澍 (1997)、詹亚华(1998)、郑汉臣(1999)教授主编 《药用植物学》。
二、药用植物学的概念
药用植物(Medicinal plant):能够调整人体机能、治疗疾病的所有药用植物的总称,包括其全株或部分器官、
组织及其加工制品等药用。
药用植物学(Pharmaceutical Botany)是研究药用植物的形态构造、分类鉴定、生长发育、化学成分形成与变化及引领新资源开发的一门科学。
研究它们的器官形态、组织构造、生理功能、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学科。
三、药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1、掌握药用植物的形态、构造和分类知识
植物形态是学习植物分类、中药基原鉴定和性状鉴定的基础;植物显微构造是学习中药显微鉴定的基础。植物分类是药用植物学的核心内容,是进行中药和民族药品种整理、保证中药真实性的重要工具。
2、研究药用植物分类鉴定新方法
目前DNA条形码研究在植物学领域迅速发展,已被引入《中国药典》(2015年版),也将成为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热点。
3、研究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药材产量具有密切关系,研究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可以为提高药材产量奠定理论基础。
中药的安全性
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药用植物产量、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也是药用植物学的重要任务。
4、研究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克隆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生物合成的功能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表征,最终解析其生物合成途径是揭示药用植物质量形成机制,寻找调控药用植物质量新靶点的基础;
探寻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为优质中药材生产奠定基础,是药用植物学另一个重要任务。
5、引领药用植物资源开发
利用植物亲缘关系、历代本草文献、民间用药经验和国内外药用植物研究新成果,结合相关学科,引领药用植物资源开发是药用植物学的任务之一。
利用植物分类学寻找新药源
从本草记载治疗疟疾的青蒿(黄花蒿)中已分离得到高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从民族药发掘出治疗中风瘫痪有良效的灯盏细辛以及有麻醉、止痛、止血并可作肌松剂的亚乎奴(锡生藤)等。
近年来,在广西、云南找到了可供生产血竭的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Lour.)S. C. Chen,填补了国内生产血竭的空白。
研究生物技术新资源
利用组培苗、毛状根和工程菌,快速繁殖药用植物,生产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迅速成为药用植物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四、药用植物学的相关学科
凡涉及植物类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品种、资源、质量的学科均与药用植物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药学 生药学 中药鉴定学 天然药物化学 中药资源学 药理学 药用植物栽培学 中药化学
五、药用植物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把药用植物放在分类系统中认识,是药用植物学最具特色的思维方法。
归纳法能够使我们更快的总结科(属)特征,是药用植物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基于亲缘关系的演绎方法也是药用植物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学习方法
1. 仔细观察,相互联系,掌握概念
2. 纵横联系、系统比较,掌握相似内容
3. 注重实践,重视实验,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仅用于学习,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