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陈丹青的《退步集》中读到这些刷新我对美术馆认知的话:
1、美术馆的“美术品”,博物馆的“物”,都不是顶要紧的,要说书画,要说文物,我们有,而且有的是,可是,美术馆不是挂几幅画,摆几件文物的地方,也不完全是开展览的地方,美术馆博物馆顶顶要紧的,是它的文化形象,是它的社会角色,是它的教育功能,是它在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中活生生的作用,美术馆,是一本巨大的活的百科全书,因为美术馆的对象不仅仅是艺术家,而是所有人。
2、美术馆,以我的定义,就是提供文化常识,储存历史记忆的场所。
3、一百多年前,中国人想出很多法子来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革命救国,等等等等,可是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大声呼喊:"美育代宗教",他把美育提高到宗教的高度,他清楚中国没有西方式的宗教传统宗教意识,但他认为"美育"是有可能的,比宗教还根本,还有效。但是,"美育"的最高标准和最起码的条件,是要有国家美术馆。
陈丹青对比了中外艺术家的遭遇、中外对美术馆重视的程度,来号召大家重视历史文化的学习积淀。比如齐白石的画被放在破烂的塑料袋里时,但和他年龄相仿的毕加索却在法国西班牙拥有很多纪念馆、故居、美术馆专门陈列他的每张纸;全世界评选出的十大美术馆,偌大的亚洲一座也没有。
读了陈丹青的话,想起自己有时也会去美术馆看展览,但更多是停留在欣赏画作或者摄影作品的美上。犹记得去年在深圳美术馆看国际摄影周的照片,当看到上个世纪的外国女性的穿着元素仍是如今的时尚风潮,我很惊讶国内外的美学教育居然差了那么多年的距离。
那时候的女性就已经懂得运用高腰裤、阔腿裤来修饰身形,无PS的她们更是显现出一种久经岁月考验的气质美。有优雅得体的美,也有帅气洒脱的美。而我开始注重穿衣打扮知道形象设计居然晚到大学,一百年前的穿搭法则我这几年才知晓。
很早也听过“美育代宗教”一说,但一直不懂为什么,现在却懂了。一个懂美的人,既会洁身自好,又会保护身边的环境,他自然不会去踩花花草草,随地乱吐痰扔垃圾。一个人懂美的人,是会体谅他人,有慈悲之心的人,就像蒋勋说,他给一个老人让座是因为他觉得这个老人是一个很美的生命,需要尊敬。
我们小时候的教育,从来都是重视语文数学英语这些所谓重点学科,一周才一两节的美术课也经常被班主任占用。如果从小就经常去美术馆看好作品,美的教育熏陶多了,人的素养也会提高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