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八苦中,生老病死大概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基于对这方面的解析,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出了一本书,叫做《直面骄阳》,讲的就是如何能够正确的面对死亡。
按理来说,我现在谈这些问题太早,但是生活就是这么的无法预测,死亡看上去离我们很远,但是往往就在身边。
记得刚出来工作一年的时候,有一个关系较好的高中同学长期处于失联状态,好奇之下和朋友打听了一下,朋友神色一凝:他本来出国留学,结果在国外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死在外面。听得我心惊肉跳,还好回国之后同学康复,却再也不复当初意气风发的模样,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我都是一个差点死掉的人,不再在乎那么多东西了。
16年年初,我还在杭州培训,凌晨两点家里来电说,外婆恐怕要不行了,急急忙忙买了回程火车票,结果还没等到列车,噩耗就已经传来。下车之后,冷静的询问了事情的所有经过,推论下来是医院用药用问题,可是有什么用呢?人已经走了。我确实想追查到底,但终究被父母拦了下来。接下来办丧的过程就宛如闹剧,从来没怎么见过的很多亲戚纷至沓来,然后我看到的不光是看到亲人离去的痛心疾首,竟然还有能够蹭吃蹭喝的莫名快意,呵,人!
外婆一直比较要强,外公则心不挂事,所以长期争吵,老两口关系并不好,之后也是常年两地分居。那几天,外公也从新疆赶了回来,在母亲的陪同下去寺庙里为外婆祈福,点上香烛后,默默述说自己过往的不是。庙里的主持大概是有修持的,对母亲一行人说:她来了,听了你的话,选择原谅你了。当天母亲回来和我说这件事的时候,在丧期唯一的一次,我靠在门上嚎啕大哭,不是因为外婆的去世,而是因为最后虽阴阳两隔,他们终得和解。但是,难道只有死亡才能让我们选择放下和宽恕?
同年,一个认识虽然才一年但犹如相识良久的朋友去了日本疗养,本来之前就因为生病还进过ICU(重症监护室),这次同样因为病发选择了出国休养。还记得她六月初还上网和我们打了招呼,说很快就回来。结果到月末的时候,QQ上就只剩下条醒目的说说:乘风而来,遂愿而去,撒哟娜拉……再看微信,也已经被删除好友,微信号注销,从此杳无音讯。同期认识的朋友,也再也没联系上她过。然后再想想,在她出国前夕的一段时间,还因为一些事情闹了别扭,追悔莫及,因此失去音信之后,我大概花了半年时间才缓过来。现在当时认识的朋友也都在自己的路上走着,偶尔聊起来,也都是玩笑道:没事的,指不定哪天,她休养好了又跳出来了呢?斯人或逝,我们还需向前。
不得不说这几次经历让我对生死的观念,包括对人、事的态度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但当一些事情再发生的时候,我依旧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最近这段时间作息很不规律,常被一个朋友拉出去聊到两三点。换成往常,我大概会直接拒绝这种社交方式,但是这次,我却无法拒绝——因为我面对的是一个四岁女儿得了恶性肿瘤晚期的父亲。
“我女儿时间不多了,大概就一个多月。”这是昨天见面他和我说的第一句话。作为知情者,我沉默良久,说:如果真的是这样,把工作放放,去好好陪陪她吧,孩子比较重要。期间他在不断忏悔自己对不起女儿,没有关注到早期的身体没变,没有多陪陪她,没有……没有……然而这个世界,没有如果,再后悔也回不到当初……
生与死一直是大话题,所有人都在讨论,所有人也都在回避,或许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我才有了真正面对他们的心态——珍惜当下,学会放下,让自己做无悔的选择。只希望自己能时刻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