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的主题是处理愤怒。中午看到丛非从的一篇文章《化解愤怒,只需4个字》,他说的4个字是“我需要你”。
他提到一个词叫路怒症,我觉得我就经常有,在地铁上别人挤到我会不开心,碰到我会生气,骑自行车在路上的时候有人挡道逆行会生气想骂人,可能开车的人更是如此,常常看不惯各种加塞超车之类的,我慢慢知道这不是针对路人的情绪,而是一种投射,这些愤怒的来源在我的内部。
别人的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别人的行为和想法影响到了我们,为什么会影响我们?明明是别人的啊,明明别人也可能不是故意的,明明我可以不生气,我可以区分出“你的”和“我的”,但还是会愤怒。
丛非从认为这种影响的发生是因为对那个让我们生气的人有期待,因为希望对方让我们不生气,满足我们的需要,而对方没有满足的时候我就会生气,我需要你这四个字就出现了。而需要别人来满足是因为无法自给自足,可能是对的,但如果没有这些需要人和人如何建立连接呢?仅仅把情绪当做社交工具吗?又或者,真实的表达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当我们用愤怒表达需要时,有可能被满足,但当这种方式不奏效的时候呢?依然有两种选择,第一,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一致性表达,不用愤怒做工具;第二,现实是有可能无论如何外在他人就是无法满足我的需要,那我也要有能力回到内在,去问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并为自己所需负责,自己为自己做些什么。
世界上没有单纯的愤怒,你对这个人愤怒,只不过因为他激活了你早年的创伤。可能是吧,对于这个观点我想我内心是认同的,但当那些情绪袭来的时候,依然无法抵挡,甚至会转变成身体的直接感受,心跳加速,胸闷胃疼。
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活在当下4个字何其之难,当这些早年创伤被激发的时候,我们完全无法活在当下,只能任凭潜意识模式重复并开启那些创伤,怪不得心理学家认为看到当下的现实其实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我们背负的太多,个人的童年、父母的旧模式、国家和民族的集体潜意识,乃至于全人类共同命运中的苦难,我们变成了回忆的集合体。
就像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会想读到的人会怎么评价我,接纳我或者批判我,抛出各种各样的观点,有些人有能力基于当下做出评判,但大多数人都会带着自己的模式和创伤去评判,而这种评判又会让我把期待投射进去,好的评价会激励我,不接纳的评价会影响我,原来我还有很多对自己的不接纳,才时不时的想要别人来接纳我。
“通往地狱的路,是期望铺成的”,克里斯托弗孟在《亲密关系》一书中写到。而对他人的期待折射出的是我们如何评价自己,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成就了我们对他人的期待,是否足够好,是否值得被爱,是否即便不足够好也相信会有人爱我。
有一种方法对我特别有效,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情绪转化出来的躯体感受上,比如我的焦虑和恐惧会出现在太阳神经丛和胃部,我就会在这些感受出现的时候去充分感受这些位置,并给予它们抚摸和安慰,陪伴着这些感觉,包括痛经的时候也会如此。
还有一种方法,是训练自己的转念,当头脑非常乱的时候,慢下来,看着自己的念头,每一念都经过,但每一念都不留,允许它们出现和消失,当我知道自己每个当下都在想什么的时候,我就会放松,这个练习不需要每时每刻,每天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做一会儿就可以,会得到很大的力量,这是一种自我接纳的抱持性的力量,就好像在自己的内部创造了一个空间,可以容纳自己的阴影。慢慢练习,这个空间会越来越大,而你也会越来越有力量。
ps:节选自我的修心日记,其中有很多的自我暴露,我的期望是给我一些鼓励和正面评价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