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祖国文化蕴意深刻,某一个说法往往都会有典故,都可以从典籍中找到出处。前一段时间读中医中对儒家“执两端而用中”这一理念的解读与应用,触发了我对管理中“各打五十大板”现象的反思。这其中对应的韵味,难道不是用此典故?本文姑且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哪怕是臆测,来以此解读这一现象的应用逻辑。
“执两端而用中”与“各打五十大板”是体用关系,“执两端而用中”是体,讲的是原理,用接地气的案例翻译一下,比如解决两个人打架的问题,如何执两端?执两端就是不能听一面之词,要兼听,把两个人分别问询,然后综合判断,兼听则明。当然,这两个人很有可能是各说一词,相去甚远,或许都在按照自己的逻辑去演绎,自然是对不上缝。那么,你这个时候执两端怎么办?就只能寻求平衡,也就是用中。用中,抓住平衡点,在综合研判后辩证的寻求出真相,这就是处理问题的体。体明则可以服众,达成管理目的。而“各打五十大板”也是用,这个用体现的是执行结果,这是来源于足够多数量的“执两端而用中”的实践案例,发现打架的大多是双方都有毛病,很少有一方完全没有毛病。所以,才会出现出了事情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问题处理逻辑。
“执两端而用中”与“各打五十大板”也是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为你想找平衡,找处理问题的关键点,所以才会应用“执两端而用中”的逻辑。用这个逻辑就会引发怎么用的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就逐步发现了“各打五十大板”这个处理方案非常好用,至少适用于大部分情况。久而久之,也便形成了这个果。再久而久之,大家就把果记住了,用它来处理问题,但却忘记了因。
综合来看,“各打五十大板”这个应用成了大家处理问题的适用方法,其基本原理与缘起非常符合“致其两端而用中”的逻辑。我们大胆揣测,其起源与用典应该是出自于此。具体应用过程中,可能就略去了原理而留下了方法。细细思考“各打五十大板”这一现象,用它来回测“致其两端而用中”的原理,可以促进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用符合客观规律的原则来约束自我,促进处事水平上升,提高我们正确应对万事万物的能力。为人处世,若能执其两端而用中,便是真正的实践主义者,便能更好的赢得世界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