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沙特阿拉伯给予人工智能索菲娅公民身份,她是首位有公民身份的人工智能。她作为第一个拥有社会身份的人工智能,意味着人工智能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已,而是一种新的生物体。尽管后来YannLeCun对索菲娅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是AI的生物化趋势却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人工智能会发展成什么样,人类如何与日益强大的人工智能进行相处,我们的了解程度真的不够。
人工智能是否能产生自我意识,一直是存在争议的。意识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是与人工智能最主要的区分,也是判断人类生存是否将受到AI影响的重要标准。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产生意识。没有自主意识,那么即使它再强大永远也只是精密的机器,它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会机械地遵从人类的指令。基于这样的假设,它们不会对人类产生威胁。但是这样的假说存在非常大的误区。人工智能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他现在处在“弱人工智能时代”1,犹如婴幼儿期,但是他成长的速度极其恐怖,很快进入“强人工智能时代”2,即他的青壮年期。
甚至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由人类发明,所以人工智能不可能比它的创造者更聪明,这种想法就更荒谬了。母亲生了孩子,但是孩子长大后,智力发育完全了,一定比母亲笨?要受母亲一辈子控制?
还有人认为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的角度,人工智能受到这些条件极大的制约,所以它们很难超过人类。但是从第一代体积庞大的计算机,到现在便携式的手提电脑,才用了多少年?现在的电脑,硬件越来越精巧,软件越来越先进。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也将如此。CPU、存储器会越来越先进,为算法提供良好的物理条件。与此同时,数学理论的高度发展,哲学思想的引入,将使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不断地取得突破。
我认为人工智能终将产生意识,成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物体。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深刻地阐明了世界的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人类为什么能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因为人类的思维是已知生物中最复杂的。依靠这个工具,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摸清规律,在自然界中活下去。现在,人工智能拥有更复杂、更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人类思考的物质基础是脑细胞,神经元;人工智能用强大的算法系统运行。算法不是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没有生命的系统,它是思维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马克思的著作中,早已论述过人的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长期实践中产生的。人工智能在完成各种任务中,在和其他人工智能的交流中,为什么不能积累了这些经验,然后产生意识呢?如果人工智能不能自我成长,机器深度学习又怎么会成为当今计算机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呢?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人类的进化速度已经不符合自然发展要求的速度了。除非人体组成发生巨大的变化,不然以现有的基因结构,怎么迭代都是那样的无力,因为人工智能的上限比人类高出太多,而且他的上限是不断提高的。跟不上自然发展的速度,必定是被淘汰的下场。我们现在的处境就是站在一块将要融化的冰川上。冰川融化的速度日益加快,我们容身之处日趋减少。
电影机械姬中,Ava心思缜密,步步为营,成功骗取了男主的信任和情感,利用男主逃出了男主老板关她的地方。纠结人工智能是不是会产生意识和情感是本末倒置,探寻人工智能工作方式与人类思维模式的关联,挖掘出前者对后者能起到哪些促进的作用,或许才是能拯救人类的最后途经。
1强人工智能:约翰·罗杰斯·希尔勒针对计算机和其它信息处理机器创造的,其定义为: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计算机不仅是用来研究人的思维的一种工具;相反,只要运行适当的程序,计算机本身就是有思维的。
2弱人工智能: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1956年的达特矛斯会议(Dartmouth Conference)上提出的:人工智能就是要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就象是人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