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道德经》
反者:循环往复。一说意为相反对立面。
弱者:柔弱、渺小。
道(宇宙的根本原理或自然法则)的运动表现为事物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化,而道的作用则体现在柔弱、顺应自然的状态上。
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对这个世界直观的认识,而非推论的结果,如数学上的公理。
“反者道之动”即任何事物终将走向它的对立面。
1)定理一:如果要得到一个事物,就需要从他的反面开始。
2)定理二:想要长久的保持一个事物,必须让这个事物包含它的对立面。
2、先说定理一,想要得到一个事物,就从他的反面开始。
越想获得,就越舍得;越想赚钱,就越会赔钱;越想做大事,就越要做好小事... ...
这让我想到了《毛选》里的一段话:
战略问题,如所谓照顾敌我之间的关系,照顾各个战役之间或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照顾有关全局的(有决定意义的)某些部分,照顾全盘情况中的特点,照顾前后方之间的关系,照顾消耗和补充,作战和休息,集中和分散,攻击和防御,前进和后退,荫蔽和暴露,主攻方面和助攻方面,突击方面和钳制方面,集中指挥和分散指挥,持久战和速决战,阵地战和运动战,本军和友军,这些兵种和那些兵种,上级和下级,干部和兵员,老兵和新兵,高级干部和下级干部,老干部和新干部,红色区域和白色区域,老区和新区,中心区和边缘区,热天和冷天,胜仗和败仗,大兵团和小兵团,正规军和游击队,消灭敌人和争取群众,扩大红军和巩固红军,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过去的任务和现在的任务,现在的任务和将来的任务,那种情况下的任务和这种情况下的任务,固定战线和非固定战线,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这一历史阶段和那一历史阶段,等等问题的区别和联系,都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但若用心去想一想,也就都可以了解,都可以捉住,都可以精通。
我想,“反者道之动”和“矛盾论”的思想是有相似之处的。
而这,不也是查理芒格所推崇的“逆向思维”吗?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韩非子
我再斗胆推理一下,为什么越想做大事,就越要做好小事?
因为大事和小事,本质上内在运行的都是同一条“神经元”链路。
小事闭环了,大事也能闭环。
做事的时候依靠「自动驾驶模式」,反思的时候调用「主动控制系统」。
所以越想做大事,就越需要把小事做好。
王阳明说的“心上修,事上练”可能也是这个意思。
3、定理二,想要长久的保持一个事物,必须让这个事物包含它的对立面。
你的敌人就是你的贵人;你的困难就是你的进步之阶;
摔倒是为了更好的学会骑自行车。
柔弱是刚强的最佳体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遇到任何不开心的人和事,更应该笑脸相迎。
所以我说,“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