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小就接触各种关于时间价值的谚语诗句,但真正把时间的价值想得稍微明白一点还是最近的事儿。
去年七月份,为了对抗拖延症,给自己设了个目标,并且写了出来,那就是每周写一篇文章。这事儿确实坚持了半年,写了二十几篇文章,有读书笔记,也有自己工作上的一些经验,还有日常思考、观察的一些收获。当时设定这个目标,其实也是希望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因为我认为,只有坚持做这件事,时间长了,写作能力自然能够提高。
但是到了今年,写文章这事中断了很多次,说自己忙是一种借口。更根本的原因在与知识输入的密度不够了,导致输出自然跟不上。其实仔细想想,之所以要写作,也是为了倒逼自己知识输入。通常情况下,知识输出背后是需要好几倍的知识输入。举个例子,写一篇读书笔记,你至少看一遍书吧,像我这种知识储备不足的人,一本书要看两遍,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读书笔记。因此,为了能够继续坚持给自己立下的目标,还是要在知识输入上下大工夫。
以上的自我检讨说完,接下来就说说时间的价值这件事儿。
想明白这件事还是一次下班路上听「得到」的音频节目,当时就在思考「得到」这个产品,想到了罗振宇。罗振宇这几年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在我看来,相当踏实,又很正确。在他身上,时间的价值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一件有价值的事,坚持三四年,非常不容易。罗振宇从做《罗辑思维》开始,连续四年,每周一期视频节目,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每一期节目,要么讲述一本书,要么论证一个新观点,这背后是需要他及他的团队做很多准备的。另外,每天1分钟音频推送,讲一个碎片化的观点或知识。这么长的时间,身体力行,从不中断。能够坚持做这样一件事,反映的是其背后高密度的知识输入。因为只有持久、高密度的知识输入,才会有持久、高质量的产出。
在这一点上讲,罗振宇是一个令我非常佩服的人。今年,他不再做《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了,改为在「得到」做音频节目,由原来的周更,改为现在的日更。有人说,是因为他知识输入密度太高,周更满足不了他输出的需求。随着其输入高密度的知识,其认知体系也在不断迭代。或许只有这样,他才能不断做出正确的判断,比普通人看的更远。
韩寒说过一句话:这世界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一切都是厚积而薄发,时间赋予一件平常事非同寻常的价值。时间在学习上的价值更为重要,因为学习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会因为你今天读了几首诗词,明天就能出口成章,也不会因为听了一场牛人的演讲,第二天认知就能升级。短期的学习价值极低,只有配上时间这个维度,其价值才会指数级增长。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说了这么多,还是在反省自己在学习上花的时间不够,学习效率不高,知识输入不够。现在很多人讲终身学习的价值,其实也是将学习的价值拉到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去看。终身学习提升的是自己的认知水平,而输出倒逼输入正是保持终身学习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