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养成一个好习惯,是在乎质量还是数量?
有这样一组实验:
"数量"组和"质量"组,"数量"组要求提交100张,可以拿到A;这是来自佛罗里达大学的杰里·克尔斯曼教授的一次实验。将他的电影摄影学生分成了2组。最后的结果是所有的优秀作品是来自数量组;而质量组凭着空想希望拍到完美的作品,但实际提交的是一张平庸的照片。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我们常常追求完美才开始出发,但一切有完美么?詹姆斯·克利尔说:我称之为酝酿和行动的区别。酝酿意味着你在计划、策划和学习。这些都是好东西,但是不会产生结果。采取行动是会产生结果的行为类型。而我觉得:酝酿和行动是要一起进行推动。没有经过"思考"的行动,往往未必结果能达到你所想要的;而未经过"行动"的思考,更没有结果可言。所以我们人需要经历2次创造:第一次脑力创造,比如思考选择,方向,路径和方法。第二次体力创造,比如行动,实践等等。两者缺一不可。而"数量"组与"质量"组的案例,我觉得更多的是:当你知道你所做的事情是拍照,大方向已经确定的条件下,多思无益,还不如去做。因为此时想要达到"完美"不太可能。所谓的完美结果需要"量"即"练习"+"复盘优化"才能最终达成。我的第一家公司老板当时说的一句话非常精辟:只要是对的事情,就去做。
而对于"质量组",他们的作品的品质是评分的唯一标准。
对呀,只要是正确的事,就去做,多思无益。
所以是"正确"的习惯,能不断强化你身份的"习惯",摒弃一上来就高标准的完美心。而是一次次重复练习"微习惯"来去养成。而习惯的培养不是看时间,看你练习的次数。
002: 你有为它(新习惯)的实现准备什么样的便捷条件吗?
何为便捷条件?就是减少习惯培养的"阻力"。当你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阻力"越大,你也就越难去开启。
如同我当初培养自己清晨喝一杯水的习惯。当时因为水太冷或者太烫让"清晨喝水"这个习惯培养受阻。所以我买了"保温杯"让自己有更多热水可以喝,然后又睡前倒了一杯热水,让它变成"凉白开"。最终第二天清晨的时候,直接采用兑水的方式来调整适合自己的温度。这就是为"清晨喝水"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让其整个动作越简单越便利。
那对于"早睡"这个习惯培养,我该怎么减少"阻力"呢?
后来分析为:(1)日更、复盘(2)刷手机消息,与人沟通交流 (3)社群里的事宜。
从我分析了影响"早睡"以上干扰因素后,我在创造一切可以早睡的条件和环境。比如我回到家里就餐后,第一件事去就是先去做日更和复盘。当这些结束有更多时间后,我会用来阅读。而部分的时间会用来去沟通交流。而到了晚上22:10分,意味着我要放下一切手头上的事情,去洗漱洗脸。这里就要分析下昨天为何接近"12点"才入睡?原因是姐妹之间的语音聊天,一旦聊到嗨处,完全停不下来,没有节制。聊天是一种愉悦的过程,所以对于"愉悦"的交流状态,让我舍不得就此放下。最后的结果就是匆忙被时间追赶着跑。而今天在6-7点多时跟姐妹们沟通聊天就提醒到自己留意"时间",所以在聊的差不多的状态,我很好的收住自己,开启要做的事情。所以,对于"干扰因素"需要留意和不断的提醒自己,并设置合理的时间。目前,早睡变成一种激励和奖赏,当我只要想到早点完成即可"早睡"就非常有动力。这也是从思维上对"习惯"的转变。最后,强调一句话:你必须减少"阻力",创造一切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来培养你的习惯。它才能变得"简单易行",而你更愿意持续行动。今天就写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