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的早晨,都格外的忙,每天早上的节奏就跟打仗一样,虽然忙碌却是充满着幸福的味道。
皮皮上来的日子里,我的晨间锻炼和听书被照顾皮皮的饮食所代替,每天早上给他做完营养辅食,看着他一口一口的吃完,我感到特别的满足。
小孩子真是个神奇的生物,总能触动到你心底里的柔软。搞定好他的吃食,我得收拾自己准备去上班了。
走出房门,今天的太阳格外的好,金灿灿的阳光力道还挺强,使得我不能直视阳光照射处,我如常戴上遮阳帽后便嫉步上路了。
今儿地铁上不大想听书,也好久没有看过公众号文章了,于是打开手机微信翻阅了起来。记得以前看一些公众号文章是我日常所做的消遣,许是人总容易忘记些什么,又或许是因为人并不知道人生中自己需要坚守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所以总容易看花恋花,看水恋水,看云又恋上了云,总不能坚持一处,想来大抵是有些遗憾的。
当我浏览到一篇名为《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生前一句话,发人深省》的文章时,忍不住点了进去,文章很长,但是我一个字也没有快进过。
文章的标题实际上并没有点名文章的要义和主旨,但冲着樊登读书的名义写的,想必一定真是个发人深醒的故事。
在这个标题为王的时代,吸引你进来是门槛,留得住读者的才是真王者。
文中这位96岁北大教授夫人本身也是一名教师,姓陈,我们叫她陈老师,在她长达96年的一生岁月里,是少有的通透清醒到老的老人家,让人敬佩之至,实乃吾辈学习之楷模。
陈老师告诉我们说:知识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医生是自己。听陈老师这席话如醍醐灌顶,太值得人们好好琢磨和学习了,而陈老师本人不止是知之,更是知行合一。
在我们的概念里,老人常常是作为弱势群体所在,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得不面对病痛的问题,以及自己退休圈子变窄后而子女们长大各自有自己的奔忙所带来的孤独感的问题。
这些对于陈老师来说,却并不是问题,她甚至劝说子女不要过多的来看望她,她有她自己充实的生活安排,而在子女为照顾她周全给她请住家保姆时,陈老师亦是拒绝,她坚持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保持自己的动能和清醒。
她不止坚持自己买菜做饭做家务,还每天给自己安排满满的学习知识的活动,例如看报,看电视,读书,陈老师说这样她根本就没有时间感到孤独,她每天都过的很愉快很充实,甚至不大想别人打扰而打乱自己的节奏。
陈老师还告诉来访者说“我没有任何,做好了随时走的准备,也正因为如此,我只求活一天就要生活得有质量,即便明天就走,今天也要活得有质量。”
读到这里我已忍不住为陈老师投去敬佩的目光,为她竖起大大的拇指,九十多岁还能如此自由而丰富,保持良好身心状态,这远不止是一句简单的自律可以概括的。
印象很深的还有采访陈老师时说的:我认为人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目标。例如童年时期的目标就是玩,青年是学习,中年是工作养家,老年也要有目标啊,没有目标的人生特难受!那老年人的目标是什么?
我认为有两点:第一,要尽量使自己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
第二,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的负担。
这可不就完整完好的道出了人这一生的职责和意义么。是呀,没有目标的人生该多么难受呀。陈老师在第一条目标解说是给我们建议道
人的健康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第一遗传占三分之一,第二是锻炼和养生,第三是生活习惯,例如抽烟喝酒熬夜都会损害健康。人到70岁以后是老年。老人都一定要注意学习吸收医学保健知识。
要看许多书,对于人的人体构造与功能、体育运动、食疗、生活习惯、保健按摩、心理健康等都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
此外,要全面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综合分析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摸索其中的规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一旦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就要身体力行,一旦认识到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就要令行禁止。并且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
有些老年人没有自己健康上的主心骨,动不动就看医生,乱吃药。其实医生不过是听你的陈述。再说各科医生也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掌握你的全面情况。
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而不要盲目依靠医生。
有些老人一心想依靠什么名医,或者什么灵丹妙药来保健康,经常跑医院,频繁换医生,换药物,结果总是失望。因为他不懂得靠医生不能获得健康,关键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要有毅力,要做自己应该做的,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欢做的 。我坚持生活自理,至今自己买菜、做饭、洗碗、散步、自己洗小件内衣。我当然也累,也不方便,完全可以让保姆为我做。但是只要一开始不做,以后就再也做不了了。我不到万不得已就不开这个头。这样我一直坚持到目前,还是如此。
精神上要有境界,文化生活要丰富 。
现在老年人太寂寞,盼望儿女回家看望。国家都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规定,可是我不需要。
我关心时事政治,对文学、哲学、天文地理、戏剧体育都有兴趣。我建立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每天忙忙碌碌,心里很平静充实。
陈老师奉行,一个人真正要解决问题就不是看外力,而是靠内力,她健康上不依赖医生,心理上不依赖子女,多么独立而饱满的一生。
第二目标上陈老师说,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的负担。人人都希望晚年走得快一些,但死生有命,这也可以事在人为吗?
我认为,要想“走的快一点”,首先要做好“走”的思想准备,该走的时候干干脆脆、无牵无挂、了无遗憾。不怕死,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就活得自在,活得痛快。解决不好,就终日惶惶不安。
我现在就活得很痛快,好多知识学不完的,我从来也不寂寞,心情很舒畅,对疾病就能顶住。
我每天都生活得很充实,很有质量,任何事情只要想得开,就会战胜它。
不爱钱,人到晚年,不要太爱钱总把钱抠手里,有需要时分享出来,皆大欢喜,待死后留作遗产,子女会觉得理所当然,并不能得到感激。
放下自我,要想得开,就一定要放下自我,换位思维,不要总觉得子女对不住你,同事对不住你,谁又对不住你,我付出了奉献了,别人开心了我就助人为乐。
一个人生活是常态,儿女来看你,是惊喜,这样就不会心怀不满,常感落寂了。与人的感情要真挚,但不要太缠绵,生老病死这是人类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总之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战胜死亡,充分享受生期。
至于身后之事,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是我应该费心去想的!
黄泉路上无长幼,所以活一天就赚一天。
而在生命的最后,各种疾病接踵而来。先是肾癌发作,伴随而来的尿毒症、贫血性腔梗。加上中间一次跌伤和小中风,身体脏器衰竭得很快。起初生活还能坚持半自理,终于在9月份两腿发僵,浑身难受,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了。
子女都竭力劝她住院治疗,陈老师拒绝了,她想走的快些,不拖累她人也不难堪自己,她既没去医院,也不输液不注射不吃药。
她嘱咐女儿:一不要通知学校,二不要通知亲友,三不要让人来探望。
她只希望自己能够“走”得更快些,尽量不要拖累别人。
她请求女儿帮助她,让她选择以自己的方式离开,在只喝水断食五天后,陈老师陈老师圆满地实现了自己晚年的两个目标,终于下课了。
读到这里,我没有哽咽,只觉仿佛神一样的光芒照耀着陈老师,陈老师是微笑着挥手而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