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西海岸圣地亚哥,到东海案缅因州,有3000英里的路程,中间地貌非常复杂,经常会遭遇天气变化。
怎样才能徒步走完这段路程?solo或组团都行。
人生几乎不会有上述的挑战,但是为什么问这种SB问题?但你会遇到下面的问题:
现在英语四级还没过,但是希望能够听说写样样精通,雅思、GRE顺利通关;想报考北大光华的金融研究生,专业课加基础课的书有摞起来有半米多厚;一个从来没有跑过步的人,想实现马拉松330的目标;现在乐理知识都没有一点,想学习弹钢琴,并能熟练演奏Two Steps From Hell 的《Fight of The Silverbird》;现在也就不到200斤,想减到120斤,上帝我还能行么?
Get Point!
换一种说法就是:完成一个艰巨(看似不可能)的(1-3年内的)中长期目标,应该如何去做?
1911年12月15日,在经过了4个多月的艰难航行,10个月的充分准备, 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率领五人小组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第一个到达南极点,并成功返回;而另外一队由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领的小组虽然抵达却在返回途中不幸罹难。
在吉姆.柯林斯的新书《选择卓越》里,这个故事被反复提起,为什么阿蒙森成功了而斯科特失败了?除了有之前的刻苦训练,充分准备,吉姆.柯林斯还认为:
因为阿蒙森坚持了日行二十英里原则,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时候,不刻意多行,而在遭遇坏天气的时候,作出预测后尽量前行,不骄不躁,保持速度和纪律。在坏天气里坚持,能够让你保持信心,在失控的环境里保持自制,在遭遇破坏性打击时,它可以让你减少灾难发生的可能性。是很艰难,但是还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在顺境里保持克制,在欣欣向荣的时候,抑制向外扩展的野心也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什么是二十英里法则?
回到文章开头,为实现3000英里的徒步实验,吉姆·柯林斯找来3组志愿者,让他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行进,唯一的要求就是到达终点便是胜利。
第一组:选择在好天气时快速行进,一天行进40-50英里,坏天气时休息,1英里也不行进。
第二组:队员信心满满,出发就很有激情,预计每天行进50-60英里,看似3个月就能到达终点。
第三组:选择每天行进20英里,天气恶劣时,他们要进20英里,天气晴朗,他们也只行进20英里,预计150天能到达。
这个实验的结果是:第三组出于意料的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分析了每一组在这5个月的行进方式之后,吉姆·柯林斯发现:
第一组因为经常受天气因素的干扰,经常耽误时间;
第二组则是经历了从满怀激情到身心懈怠的全过程,因为急于求成,反而被迅速磨掉了斗志;
唯有第三组,风雨无阻的坚定走完制定的20英里目标,日复一日,终于获得了成功。
吉姆·柯林斯得出结论:在规划每天路程时出现的细微差别,其实就已经决定了之后的胜者。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每天坚定的执行下去,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个“二十英里法则”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人。
如何去做?
在实现一个中长期的目标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中间有无数的坑要填,影响情绪的事情时有发生,如何才能坚持下来?将确定想要实现的目标,划分成每天能够切实可以实现的小目标,雷打不动的坚持每天为目标做一定的努力。
二十英里法则的意义在于,在不可预期的外部环境中,如何保持内在的确定性。顺境不骄纵,逆境不萎缩,始终恪守行动的上线和下线,在不可控中寻找可控,不言放弃,砥砺前行。
马上开始,化分自己的目标,开始坚持执行,每天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