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缠绵,这闷热的季节有了雨便有了丝丝凉爽,不再让人透不过气来。从那乡间小道来到这似熟悉又陌生的边陲小城已有几日,人在这里感觉可以放松些,在心头堆积、无法言表甚至让人透不过气的零零碎碎不需要再去小心翼翼甚至殚精竭虑。不用担心邻家大娘满含深意的“关心”、不用顾虑家人的唠叨、孩子的疑虑,疲惫的心灵总算得以喘息、休整。
不过有时候内心又有些许的愧疚、些许的担心。 担心我的孩子是不是能够吃好,没有爸爸的陪伴会不会受到别人的欺负,还有成长的过程中会不会有性格的缺憾。虽然对他们也算用心,但相较之下,仍然感觉亏欠太多;还有就是操劳的母亲也已日趋见老,是否还能承受住那繁重的劳苦,是否还在为我这个碌碌无为、窝窝囊囊的儿子牵肠挂肚、操心受累。想想母亲的操心和付出,在想想能给她的回报,真是撕心般的痛。曾经的骄傲却成了累累的伤心,大半辈子的付出却换来低人一等的尴尬。这是母亲永远的痛。
想想10年前掏空了家底去上大学的我终于盼来了毕业,然而这并没有给我和母亲带来丁点的轻松,相反有了更多的焦虑和不安,找到的工作每月的收入连养活自己都是问题。每个月的几百块钱抵不上东家二小子摆弄破拖拉机一天的收入,更抵不上西家三狗子的一顿饭钱。本是同龄人,别人已经成家立业、顶门立户,甚至光耀门楣,而我却像寄生虫般还需要母亲的接济,真是成了大大的笑柄,用邻里人话说,娇惯着上那么多学有什么用,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行,这么大了还要靠老家养着,实在是丢人的很。然而,更令人抓狂的是我的婚姻问题,这确确实实成了母亲最大的心病。因为本村与我同龄的,孩子都几岁了,和我母亲的同龄人都带着孙子享起了天伦之乐,然而我却高低不就,并且一点这方面的迹象也没有。外面的,显得那么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家里的,同龄的大都成家立业有了孩子;年纪小的,看到你家徒四壁,并且从工资上看也没有什么大的指望,都望而却步。最后面对四面八方的口舌,我同意了母亲的安排。经过母亲四处的借钱、四处的求人,终于给我娶了一个大我几岁、只上了两年小学的姑娘。就这样在债台高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情况下,我算成了一个有家的人。不过这也算稍稍能减轻了母亲的一点尴尬。于我自己来看这件事,内心虽有不甘,但也理解。在那样的环境中,人们对于好坏的标准就是如此现实、赤裸裸。我们可以说是种短见、愚昧、落后,但它就是如此、你没有能力改变,你就要接受。
结婚之后,紧接着就是要孩子的事情,为此我辞去了在别人眼中不足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回到了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回来之后,我才发觉我所生活的环境,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是那样的冰冷,这种冰冷让我倍感挫伤。首先,没有一个能说句知心话的人,虽然见谁都客气的问候,热情的递烟,但换来的永远是复杂的眼神,有诧异、有轻蔑、有很多猜不透的诡异……并且背后还有诸多的议论:这小子在学校一定是不好好学,花干了他妈的劳苦钱,因为给他成家又欠了好多债,现在又来家当庄稼汉,没得一点出息。更有甚者,他可能在学校被开除了,连个毕业证都没有,所以到哪找工作人都不要……还有就是我不熟悉这里的人情世故、生活习惯,谁家有喜事或丧事,我去或者不去给人家帮忙,也都会被诟病一番……还有就是我不会用各种农用器械,每当焦头烂额找人帮忙的时候,会有人拉着长腔说,你这大学生咋连这个也不会呢……我出生在这里,但我好像与这里格格不入,没有人理解也没有人包容,没有人会想我没有学过这些东西,也与这些东西接触的太少,所以不懂或者很生疏是必然的。在他们眼里,我花了母亲那么多钱去上学,最后没能挣大钱回报母亲就是有罪,并且不可饶恕。不知道是我真的不够努力还是有什么东西我无法抗拒,无法改变,我就这样成了一个被人笑话的农民。
在我最惶恐无助、徘徊不定的时候,我老婆给我介绍了个他们认为比较有出息的行当——和她的亲戚学着买破烂。(眼有点不舒服,以后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