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疚教育的伤痕

最近,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个新的名词——愧疚教育。

愧疚教育是一种通过让孩子感到内疚或亏欠来操控其行为的教育方式。父母常强调自己的牺牲(如“我辛苦工作都是为了你”),或把自身痛苦与孩子绑定(如“要不是因为你,我早离婚了”),让孩子认为自己的快乐或选择是父母的负担。

“有的家庭里,父母由于自身内心的虚弱,或是遇到极其悲苦的命运,使得他们不堪重负,把成年人世界的苦痛毫无保留地向孩子倾泻。”仔细回想,我的家庭正是这“有的家庭”的真实写照。

今天,去接父亲出院。这是前两天便说好了的,一大早七点多,他就打电话来,叫我早点过去医院,我知道他是在医院待烦了,想早点回家,我理解他,也是想着早点过去。八点多,我正在路上开着车,他又打来电话。看到来电显示的那一刻,我知道他可能又是来叫我快点的。很是烦躁,我讨厌别人催我,而且是一催再催。平复了下心情,还是接了,一接通电话那头就传来一句“可有到医院”,顿时点燃了我的怒火,但我还是压了压我的怒气值,稍稍提高了分贝:还没有,在路上了,不要一直催催催。话毕,电话挂断了。

这要是在以前,电话挂断后的那一刻,我肯定会很愧疚,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说,会伤父亲的心,要理解他……但现在,我发现自己这种愧疚感明显少了很多,我不再只以他们为主,事事只为他们着想了,我也会偶尔为自己想想,有情绪适当地发出来,而不是憋在心里。我悲哀地发现,或许他们从来没为我想过,或者想的更多的从来都是他们自己。

或许在父亲看来,他病了,我们作为子女跑前跑后是应该的,一到假期围着他转也是应该的,从来不会问一句我们是否有空。其实他说了要干嘛,哪怕我们没空也会抽出时间来先去做他的事。可他想不到我们也有自己的事,想不到我们的小家庭也需要空间,想不到……我之前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一味地心里怨恨父母,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看开了,不再怨恨他们,只是在心里多爱了自己一分。

这种顿悟来得太迟。三十岁的我,才终于看清那个缠绕多年的情感枷锁——它始于童年那个泛着寒光的洗衣盆。

那段记忆如此清晰,仿佛刻在骨子里——自从奶奶走后,四年级那个瘦小的我就开始在每个清晨与洗衣盆为伴。冬天的水刺骨,夏天的汗滴进盆里,我搓衣服的手从生涩到熟练,却始终没能习惯这份过早压在我肩上的重量。

记得五年级那个雾气蒙蒙的早晨,叔叔经过时的那句话像刀子一样划破寂静:"学生早上该读书的呀..."我蹲在那里,手指泡得发白,突然意识到别的孩子此刻可能正捧着课本,而我只能对着堆积如山的衣物发呆。但最痛的不是冷水的刺痛,而是无人问津的沉默——所有人都看见了,却都假装这很正常。

直到初二住校,这份"责任"依然如影随形。每个返校日的下午,我要把自己的衣服洗完后再去学校,否则周五回到家后我将在母亲的责骂声中开启我的周末。那些年,洗衣盆里浸泡的不只是衣物,还有一个孩子被剥夺的晨读时光、被忽视的疲惫、以及无处诉说的委屈。

现在的我终于懂得,有些污渍本就不该由孩子来搓洗,有些亏欠从来都是大人们虚构的债务。当我学会把"你应该"的洗衣盆换成"我可以"的洗衣机时,那个蹲在院子里的女孩,才真正站直了身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