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心情后,我们像其他游人那样悠闲的四处游览,或坐或卧,好不惬意。远山的亭子,在蓝天白云的映衬里,在逶迤的山影里,显得那么秀气。桥楼殿的廊柱下,坐满了走累的游客。站到这里,举目四望,封龙山的苍翠幽深尽收眼底。真是奇怪:元氏侧的封龙山,秃的像个不长头发的假小子。而这里,漫山遍野的绿啊!绿树交错,茂密成荫;潺潺溪水处处可见。水瀑到处是,水潭处处有。
那屹立千年的古槐,像一位耄耋而健硕的老人,时刻护佑着旁边的白草寺,白草寺相传是隋炀帝长女南阳公主出家修行的道场,隋炀帝知晓后,怒而烧山。公主幸遇自己救过的一只猛虎搭救,来到苍岩山继续苦修。如今的白草寺香火依然鼎盛,远来的信众,挂单的僧侣挤满了整个大殿。
我们走过绘着八卦阵的广场,看到椭圆的内壁发黑的墨池,据说这里是书院莘莘学子洗笔用功的地方。行走在状元楼幽深的长廊里,感受着当年学子们状元及第的扬眉吐气和意气风发,然后仰观“鹏程万里”,迈步踏上这难掩历史沧桑的古老陈旧的石阶,拾级而上,依次参观了藏书阁、师苑、讲堂,讲堂正中悬挂孔子牌位,两旁是在此游学和讲学人的画像,他们对书院的贡献,对教育界的功绩与苍山同春。登上威严的大成殿向下俯视,层层房舍相映成画,坐坐回廊曲折婉转,后山松柏茂盛,山石林立,真是个幽静的读书所在啊!
封龙书院是河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始建于东汉。唐代正式命名封龙书院,武则天曾派自己心爱的大将郭元振在此游学,五代以后,李舫和张著分别在山上成立了中溪书院和西溪书院,至此,封龙书院三院并行,进入全盛时期,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曾就读此地。元代时期数学家李冶成为这里的主讲人后,其创立的古代数学要比欧洲早三百年,他的学识他的正直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慕名而至,大诗人元好问、教育家张德辉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们在此讲授学业,人称“龙山三老”。
夕阳西下,远山苍茫。我们也跟随游人走向下山的路。石砌的山路弯弯转转,风景随处变换,一点也不寂寞。同行的两位妇女,来自栾城,走走停停地,始终不离我的左右,一说拍照,她就主动过来帮忙。她告诉我:“俺们是过来还愿的,这里的神灵验的很。现在是山上过庙会,我们昨天去的元氏封龙山”她的话,让我联想到我的所见,原来,我们趁空赶了一个庙会呀!
下山路上,奇石多。白石头上碳墨一样的黑色线条柔美的像一幅水墨画,有时,一圈白色的小石块规则的镶嵌在灰黑的大石上,俨然是一副漂亮的项链啊!水潭里绿水碧碧,从高处向低处漫流,这翡翠的绿,让人流连忘返。封龙潭是山下最大的水潭了,一池碧水在脚下的栈桥静默着,一块龙形的巨石横卧在水面上,这美丽的传说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給封龙村的人们以骄傲以自豪。
古时候,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住着父女二人,女儿因到水潭洗衣遇到天气骤变,回家后无辜成孕,生下一个黑不溜秋的怪物,长着长长的尾巴,原来这是一条蛟龙。老汉性急,拿斧砍其尾,秃了尾的蛟龙挣脱而逃,就在山下的这个水潭修行,并在天气干旱的情况下帮助乡民行云布雨,久之,帝感其行,封其上天。于是,蛟龙所在的山叫做“封龙山”,所在的潭称为“封龙潭”,其母所在的村子就是今天的“封龙村”了。
“封龙巍巍出太行,峭障耸翠云水苍。腾蛟一去不复返,空余闲云野鹤翔。”封龙山,是一座有着太多传说的历史文化名山,它历经沧桑,承载着人们太多的夙愿和希望。再游封龙山,奇巧中带着惊险与收获,它是我心中的山,无论何时何地想起,它永远是里程碑式的一个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