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践行:从家访案例解码心教师工程的转化力量

      “以案验学”是“从知道到做到”最有效的转化路径。

案例时间: 6月某一天

地点: 学生志杰家
人物: 学生志杰 (10岁男孩),老师
(老师来到志杰家,家里环境脏乱,气味刺鼻,志杰眼神躲闪)
志杰: (小声、不好意思地) 老师,我们家又脏又乱,您还是去别的同学家吧~
老师: (温和地) 没事啊,我觉得没啥,怎么舒服怎么来呗。
志杰: (低着头,声音有点难过) 我爸爸说,都怪我妈妈,扔下我们就走了... 看看有妈妈的同学家里非常干净,做的饭也特别好吃,我好羡慕他们啊。
老师: 你也很棒!你爸爸一直带着你,也比较辛苦。你现在都10岁了,应该学会分担一点点了。
志杰: (有点慌乱、支支吾吾地) 额... 可是... 恩... 啊~~~~~~ (拖长音,表达为难和不知道怎么做的感觉)
老师: (耐心地) 你的理由太多了点。你要相信自己,试着慢慢来,一点点做。
志杰: (稍微平静一点,小声答应) 好的... 我试着慢慢来。
老师: (语气更柔和、引导性地) 其实~ 你一直都没有缺少母爱呀。你看,语文,数学,道法,音乐,都是女老师,她们都是你的“老师妈妈”。她们从学习和生活中处处都在关心关爱你。每次都是单独把你叫过来了解你的情况,特别是夏天,你又不爱洗澡,老师们是不是都顾及到你的自尊心,悄悄来找你的?
志杰: (有点抵触地嘟囔) 我...我有点抵触,总是觉得老师在找我麻烦...
老师: (肯定地) 你的理解是错误的!老师们都是在关心你。虽然你失去了一个妈妈,但是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老师妈妈”的关心关爱啊。
志杰: (思考了一下,语气变得有点明白和释然) 哦... 我一直觉得老师这样是在可怜我... 原来是我理解错了... (声音轻快了一点) 我现在想想也是哦,在学校老师对我特别好... 我的心情现在好多了。
老师: (鼓励地) 对呀!你要自信点,要相信自己!困难只是暂时的,你要正确的理解这个事实,要去接受它。这样下来,你爸爸心理也会好受些。你现在是大孩子了,要坚强一点。
志杰: (认真、带着点决心地) 恩~ 好的!

      以上,是来自新疆查和特乡学校布音巴图校长为我们提供的真实案例。演练之前,我们始终会以成人的视角去定义孩子的感受——我认为,可真正抛却成人的经验,沉浸到孩子本身的状态后,才会发现原来孩子的感受远比我们的认为更细腻与复杂。

      个人认为,布音巴图老师通过持续的关注与主动蹲下来的姿态已然一点点地启开了孩子的心扉,他们的情感早已链接上了,所以这次的家访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是成功的。但是,在演练之前布音巴图老师依旧困惑、迷茫,并非他做得不够好,只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思想让他不知不觉中杂糅了人生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

      陪练杨世柳老师回归自己的本色出演后,或许有与生俱来的性别优势,但更多的还在于她的真诚、善良、智慧、包容与大爱让那个从小单亲又被父亲灌输了对母亲怨恨思想的小志杰终于感受到了母亲般的包容、信赖与爱。一个拥抱,一份看见——爱看书、有集体荣誉感的肯定,一份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改变的方法,冰释了孩子最初的抵触、躲闪,也让志杰曾经意识里那个空洞的“母亲”的角色开始具象化。

      人生没有预演,所以我们所遇见的都是最真实的发生。复盘,也只是为了让我们在今后遇到同样问题时可以清醒的避坑。对于此次家访,我们运用心教师课程所学的知识法宝或许可以让冰释的速度更快些——

(老师来到陈志杰家,家里环境脏乱,气味刺鼻,志杰眼神躲闪)
志杰: (小声、不好意思地) 老师,我们家又脏又乱,您还是去别的同学家吧~
老师: (温和地) 没事啊,我觉得没啥,怎么舒服怎么来呗。

      运用“341肯定法”:首先可以肯定孩子的真诚与坦荡——他没有顾左右而言其他,也没有回避。然后可以肯定他做得好的地方,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孩子,家里总有相对不错的地方的。

    可以共情:自己小时候没有家人在的时候也会如此,甚至或许还不如志杰,也没有志杰的勇气与坦诚。

志杰: (低着头,声音有点难过) 我爸爸说,都怪我妈妈,扔下我们就走了... 看看有妈妈的同学家里非常干净,做的饭也特别好吃,我好羡慕他们啊。

      觉察孩子的情绪,肯定孩子的情绪:妈妈没在,家里没有人帮忙收拾,也吃不到可口的饭菜,会让你有些难过对吗?老师很理解你,也真的很心疼。老师可以抱抱你吗?(真诚且亲密的肢体接触会拉近彼此心的距离。)

      给予正确的引导:妈妈的离开或许有很多无法言说的原因,但老师相信妈妈也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牵挂着你,因为没有不爱孩子的母亲。

老师: 你也很棒!你爸爸一直带着你,也比较辛苦。你现在都10岁了,应该学会分担一点点了。
志杰: (有点慌乱、支支吾吾地) 额... 可是... 恩... 啊~~~~~~ (拖长音,表达为难和不知道怎么做的感觉)
老师: (耐心地) 你的理由太多了点。你要相信自己,试着慢慢来,一点点做。

      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爱看书、集体荣誉感越来越强了!说明你是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孩子!(让孩子知道老师有一直在关注他,他是有被重视的。)

      给孩子抛出问题:我相信目前很多问题凭你的智慧一定是可以找到办法解决的对吗?用你的智慧想想,现在我们可以做着什么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了?(给予孩子相信的力量,让他可以思考并勇敢的迈步。)

      站在资源的角度去看世界,满世界都是资源!成长,就在践行里一点点生根、抽芽。那些曾以为是阻碍的坎坷,实则是脚下垫起的砖石;那些被视作困扰的难题,悄然成为手中打磨的璞玉。就像志杰躲闪的眼神里,藏着渴望被看见的光芒,经老师耐心引导,化作重拾自信的星光;布音巴图校长扎根边疆的坚守,把贫瘠的教育土壤,耕耘成滋养心灵的沃土。

      践行之路没有捷径,却处处是惊喜。课堂上的一次冷场,能成为培养思辨能力的契机;学生间的一场争执,可转化为理解共情的实践课。教育者俯身拾起这些“细碎资源”,用接纳与智慧串联,便能编织出成长的经纬。当我们放下对完美的执念,在一次次与学生的互动中试错、调整、沉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终将汇聚成改变的力量。

      成长从不是惊天动地的蜕变,而是如春雨润物般,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浸润心田。或许是孩子某天主动打扫教室的举动,或许是师生共同攻克难题后的相视而笑,这些“一点点”的积累,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