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雩重,重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1、本篇主要讲三阳经和三阴经。三阳经和三阴经合称六经,其中三阳经为手足太阳、阳明、少阳;三阴经为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离,经脉分而谓之离,指的是经脉循行路线、部位、功能各不相同;合,经脉汇合,阴阳一气谓之合。
2、我们认识六经的目的,是为了分析疾病传变的路径与过程。一般来说,病是由阳入阴,由表入里的过程。即由太阳至少阳,由少阳至阳明,由阳明至太阴,由太阴至少阴,由少阴至厥阴,但这个过程并不代表所有疾病的传变过程,娑婆世界的无常,体现在万事万物中!
3、中医是建立在顺应自然为理论基础上的,自然就是阴阳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一种状态。而人体是自然的一部分,故曰“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天地之道,人亦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