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指出,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长期存在的、随时可供读取的观点、信仰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在短时间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有所改变,但这种方式并不能持久,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很难改变的。但同时,心理学家也发现,信念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有威力的东西,你愿意相信什么,你最终就能够成为什么或拥有什么。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感受正是他所相信的。即一个人对现实产生什么样的感知,基本上取决于这个人所持有的信念。这种信念不一定非要是真的,除非它是既定的事实。但它在实质上会主宰一个人的态度,进而影响个体感受以及接下来可能会产生的行为反应。
因而心理学家建议,可以尝试着用与潜意识对话的方式去改变我们的思想,这种方法适用于处在20岁到70岁之间的任意年龄段的人。比如,首先你要描述一下现在的你,你对这样的一个自己感到满意吗?或者你会觉得生活不够圆满,你依旧经常感到空洞和失落等,那么,这些令你感到遗憾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我们可以像挖掘一件宝物一样,不断地从自身挖掘,直到找到灵魂深处的那个最真实的你——结合生活中的你,确切地表述你的个性特征、极具差别性的个人化特征等等。在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些特征的表现是不是都是趋于一致的?还有,在某个特定的人生阶段,你是不是还会表现出其他的鲜明特质?
然后,继续与之对话,询问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比较自我的表现,是否被忽略过,被遗忘过,甚至没有去关注过?或者,在你走过的人生路上,是否已经遗失了很多最原始的东西?
回首人生之路,有哪些场合你还没有去过?有什么机会你没有把握住?有哪些挑战是你一直都回避而不敢尝试的?
面对什么样的挫折,会使你觉得精力匮乏或者能力有限?
在你的某些长项中,哪些是曾经一度被你否决的?
在人生的某些重大事件面前,是什么在阻止你做你原本就想要去做的事情?或者是什么阻碍了表现最真实的你?
不良情绪还会引起皮肤病。研究发现,不良情绪会促使皮下血管出现持续性挤压,进而引起皮炎。当血管紧缩,部分血清便会由血管的薄壁挤压出去,在皮肤组织上形成聚集。刚开始时,皮肤表层会有紧绷感,进而出现红色斑点;当血清达到足够数量后,情绪性皮炎就出现了,并且这种病可以出现在人体的任意部位。
耶鲁大学教授做过一项动物测试,研究表明,在紧张的状态下,前额叶皮层中的神经元信号发生改变,会快速切断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而与此相反的是,大脑深处的区域会在这个时候发挥更为强大的控制力,多巴胺被传送到大脑深处的一系列结构之中,并调节着人们的日常欲望、情绪以及运动反应等。这会让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不至于出现意外,但同时也会让我们对一些喜欢的事物上瘾。
前额叶皮层通过一种锥形细胞组成的庞大的内部网络来实现其功能,与其距离较远的大脑区域相连接。由压力引起的应激反应会促使前额叶皮层功能减弱,甚至关闭,也就是说,当大量的神经递质或应激激素刺激到神经元时,会促使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发生中断,抑制神经元的活性。
我们的大脑高级功能被抑制时,原始的神经回路就会在危险的时候及时站出来制止,或者让危险中的人们快速逃走。这就好比人们在面对迎面飞速而来的轿车时,本能地躲到路边一样。但专家指出,假如人们长期处在这样的状态下,前额叶皮层的功能会逐渐减弱,严重影响人体机能。
一般来说,人的情绪是很容易受到环境及一些偶然因素影响的,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潜意识里就会选择身边比自己弱的人发泄,甚至是发起更加厉害的攻击,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坏情绪的传递链,最终受害的是作为弱者的“猫”。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踢猫效应”。
心理学家奥斯特给出的关于发怒的建议,他认为发怒可分为以下三步,简称“三部曲”:
第一步:分散注意力。愤怒有时候来得很突然,可能就是那么一瞬间便涌上心头,所以,当你感到愤怒袭来时,用犀利的言辞回击只会令愤怒情绪加剧,局面变得更加糟糕。因此,这个时候最好是保持冷静,可以尝试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比如在心里默默数数,或者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大喊几声,或者用力摔打枕头、玩偶等,或者撕本子、撕纸片等,也可以找家中不吃的水果(最好是橘子),然后用力紧捏,诸如此类的方式既能够转移注意力,也帮助发泄了愤怒情绪。
第二步:理清思绪。应该意识到,有的时候仅仅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成功地将你激怒了,令你气急败坏地乱发脾气。顺利做好了第一步之后,说明现在的你算是恢复了些许理智。那么,此刻就好好想想吧,试着回答下面这些问题:究竟是什么使你一下子就变得怒不可遏了呢?对方是不是有意的?(你也许还是认为对方是故意的。)会不会是你过于敏感了呢?你确定对方一定就是故意的吗?即便真的如此,那情况是否真到了令人暴跳如雷的地步了呢?是否有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发怒是否就不能解决问题?发怒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步:陈述不满。这一步主要是用来表达感受、陈述不满,你需要真诚,但也不要违背原则。心理学家托马斯·高登认为,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但首先不要急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也就是说,你要表达清楚对方的哪些行为令你感到内心不舒服和不满了,并陈述你当时的感受,也很有必要向对方表达一下你的期望及其原因。
这套“三部曲”是帮助有愤怒情绪的人更好地发怒,但这个过程又是一个寻找彼此之间的平衡点的过程。
有人将情感吸血鬼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反社会型、戏剧型、自恋型、强迫型以及偏执型。
打开心门,拥抱快乐。
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其情绪,转变行为也会顺利地转变情绪。要知道,一个人如果过于封闭自己,总是埋头于工作和学习,长此以往势必会感觉枯燥无味,思维变得迟钝,心情也愈发沮丧。所以,赶紧改变一下这种工作和学习方式吧,每天除了做这些事情,其实你还有很多可做之事,比如和朋友一起聚餐、郊游、看电影等,这些社交活动不仅会拉近你们之间的关系,还能将你心中的压抑彻底赶走。
回归大自然。
大自然有一种很神奇的力量,比如当一个满腹心事的人面对高山、大海时,他(她)会顿时释怀;一个忧心忡忡的人一旦走进丛林,感受一下那属于自然界的静谧时,便会顿觉身心舒畅;有时候哪怕就是那么一声鸟鸣,都会令整个人为之一振。所以,真的感觉很郁闷时,不妨去公园走走,有条件的话,最好是去田间地头走一走,或者在河边、竹林中待一个小时,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去,对压抑心理的调适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撕掉标签。
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因某人所犯的错误而为其贴上标签时,就意味着某种敌意的出现;而当一个人给自己贴上标签时,无疑是在打击和否定自己。 你因为别人的一个错误而为其贴上了消极标签,那就代表你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消极情绪的“发源地”。你用这个“标签”去审视他(她)的一切行为,永远都不会感到满意,久而久之,双方之间就会出现矛盾。
如果你基于个人所犯的一个错误而给自己贴上了标签,那就意味着你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完全消极的自我形象,你也会开始用这个标签来形容和介绍自己。要知道,你的自我永远不可以和你所做的任何事情画等号,你如此片面地用一个错误去断定自己,实在是一种极端的行为,它会使你最终真的变成那样的人,也会加剧你的悲观情绪。所以,不管是给别人贴上消极的标签,还是给自己贴,都不是明智之举。
更年期是一个人由成年向老年过渡的一个阶段,女性一般在45岁到55岁就步入更年期了,男性通常在50岁到60岁。也就是说,更年期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一段时期,男女都有,只不过在女性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变化要明显一点。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真正自我都是具有磁性的,它对别人总是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为什么有的人被视为具有强大人格魅力的人?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压抑真实的自我,而是自然地释放着真我的创造性和表现自我的勇气。
人是有无限潜能的,只是很少被挖掘,或受到压制。个性被压抑,常常使人难以表现内在的创造性自我,让真我在机遇面前总是有理由去拒绝表现,担心成为自己,并把那个真我深深锁在心底。这种压抑会表现为腼腆、羞怯、失眠、敌意、脾气暴躁、神经过敏、极度罪恶感、紧张、畏缩不前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乐观的性情是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技巧在后天训练而成的。这就需要那些心态悲观的人们在平日里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练习:
第一,要学会用微笑或者是积极的暗示来鼓励自己。
如果你选择经常微笑,那些不好的念头和情绪一闪而过就行,不要用它们来折腾自己,久而久之,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所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带给人们巨大的正能量。
第二,身处逆境中要善于发现潜藏的机遇。很多悲观的人一旦遭受挫折,就会感觉万念俱灰,甚至一蹶不振,但乐观的人就不一样。
第三,多结交性情开朗的朋友。不善言谈的人如果一直处在一群喜欢嬉笑打闹的朋友圈中,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如果一直与悲观的人打交道,势必会加重悲观、消极的心态,很难变得健谈和爱笑。
第四,多投放点精力在你可掌控的事上。
第五,多回味欢乐时光。
第六,学会接受人生中的变化无常。
第七,要用爱去对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