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1658)山西初冬游之浑源古城


    12号我们到浑源古城时已是下午4点,安排好住宿后便信步出来转转,没望见通常古城所有的高大城墙,倒是在入口街边看到一幅导览图,从中得知:浑源县最早设置于西汉,因浑河发源于境内而得名,城池最初在恒山脚下,由于五代时被洪水冲毁而迁移至11公里外的现址。里面的文物古迹众多,像文庙、州署、圆觉寺、永安禅寺、城隍庙、钟鼓楼、玉皇阁、火神庙、马神庙等等。

    我俩便按照指示牌急忙奔向最近的圆觉寺,遗憾的是时间太晚了,寺院大门已紧闭,索性安心地逛街。街道上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完全是一派现代城市的气象,与旁边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形成鲜明反差,但又丝毫没有违和感,反而显得古城颇具活力,充满生机,别有一番韵味。在琳琅满目的店铺中隔三差五便有一家凉粉店,“浑源凉粉”还是当地的非遗名吃。

    “这大冬天吃凉粉,不冰牙吗?”我虽这么嘀咕,可还是拉着爱人进了一家“三十年老店”。老板娘大约有五十多岁,她麻利地切粉、配菜、放料,不到三分钟便端上一大碗凉粉,入口丝滑清爽,但的确有点冰凉之感,这个时节浅尝一下还可以。吃罢,我顺便向老板娘打听古城里哪个景点最值得逛,她建议道:“圆觉寺跟永安寺应该去看看,我小时候圆觉寺的塔就在,还爬上去玩过,永安寺里的壁画特别漂亮,值得好好看一看,其它的基本上就是后修的了。”我们听后心里便有了底。

    第二天我俩主要是爬悬空寺和恒山,回来时已累得迈不动腿,13号早上才得以真正逛古城,首先去的就是圆觉寺,里面的古塔自然成了关注的重点。圆觉寺塔建于金代,高九层,八角形制,密檐飞拱,通体为仿木砖构建筑。其最独特之处在于塔顶有一铁制凤鸟,它可以随风转向,类似于现在的风向标,为我国现存唯一候风鸟塔刹,其800多年来仍转动自如,令人称奇。塔身上雕有40个形态各异的舞乐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让人叹为观止。

    永安寺距离圆觉寺不足百米,其也有800余年历史,它最大的亮点是大殿里保存有元代长幅壁画,且在不使用强光的情况下允许拍照,我便用镜头记录下令人震撼的画面。画中人物数不胜数,既有佛教的菩萨、观音、罗汉,也有道教的天尊、娘娘、土地爷,林林总总满壁生辉,尤其是一位女神像格外引人注目。她朱唇凤目,面色白皙,绝对是个美人坯子,可其有六条手臂,且粗壮有力,并呈暗绿色,叫人毛骨悚然,可谓是美女与野兽的组合。

  或许她正是人类一体两面的代表,既有温婉的时候,也有暴怒的时刻,在两者间不断地变换角色,最终靠学识修养与生活历练变得耳顺圆通,少了棱角和张扬,多了达观与沉稳。欣赏完精美的壁画,我们转到大雄宝殿的后身,墙上的“虎啸龙吟”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它们的高度足足有四米多,遒劲有力,端庄典雅,仿佛空中真的传来隆隆的龙虎长吟之声,令人肃然起敬。

    逛完两座寺庙,浑源古城愈加具象化,其犹如一位苍颜白发的老者,倚坐在木凳之上,遥指不远处的恒山娓娓道来其与北岳的渊源,诉说着沧桑岁月的变迁。“物换星移几度秋”,亘古不变的唯有文化传承,圆觉寺独有的风向标、永安寺的美女壁画都是文明使者,将古人的聪慧与才智化作可视的老物件,等着游人来结缘,并把美好书写进人们的心底,转化成曾经沧海难为水般的淡泊。

    2025.11.1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