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客户
回到宾馆,我开始用互联网做客户分析,包括客户历史、产品、生产工艺、组织结构,这些非常适合与新客户拉近距离。
客户原为某大型化工国企的非核心业务,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后,逐渐在市场上扬名。组织结构上看,董事长是一把手,王总为二把手。他们精耕精细化工的中间产业,生产工艺成熟,因为下游产业投资火热,所以产品供不应求,为此要投资建设新产能。
网上关于项目的介绍(包括总投资,开工时间,工艺、装置和最终产品等),大致能推断采购发生的时间。项目刚土建,用户最关心的应是大型设备,若一切顺利,我们这边也要半年以后才会进入正题。因为早,竞争对手的关注度也就比较低。
我能和客户接触上就是先机,现在要做的就是将先机转换为优势。
那么如何转换?
客户不会仅仅因人情或好感,就乐意帮助销售人员。他们也有激烈的竞争,也需要专业的支持和帮助。
如果是客户中的年轻人,关系容易建立,信任度会比较高。长线投资,等他有了权,就能开花结果。但是行业进入平稳期,一个萝卜一个坑,年轻人很难获得好的晋升和发展。
如果客户已是半个专家,那么销售人员还要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专家。利用公有或私有资源解决问题;同时销售技巧上多修内功,注意细节,明察秋毫;甚至于利用客户复杂的关系,为其创造机会。(常见的)
如果是客户高层,他们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和资源,阅历和思维也高于他人。他们不愿也觉得不值得花太多时间与销售人员打交道。往往,他们又左右着项目。
产品或服务供应商,也都没了早期培养的耐心,习惯花钱买疗效。要求销售人员招之能战,战之能胜。新销售人员,勤快热情和能说会道,仍可能掉进小订单陷阱。“我每天扑在客户身上,累死累活还贴钱,为什么只有些小单子?”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又没人指点,还得不到锻炼,沉寂一段时间后,就可能卷铺盖走人了,流动性很强。
销售人员还能依靠什么?没有经验,就靠工具,靠准备。高效的客户拜访,牢固的客户关系,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事先准备。
新销售,首先要清楚自己卖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这些卖点,公司有现成的资料和文档,有些则是个人自我发挥,自我挖掘的。销售人员的第一步,就是要把产品卖点背到滚瓜烂熟,做到脱口而出。
卖点那么多,哪些才是客户关心的?初级竞争对手还在一一罗列,你却开始研究客户历史、工艺、应用(比如介质腐蚀性强,易燃易爆,真空等),挑出最亮的卖点,说到客户的心坎里。知己知彼(知道自己卖点,知道客户痛点,知道对手弱点)。这些从哪里来,有公司提供的如资料、培训,还可以网上搜集,还有他人言传身教。只要有心,总能找到。
这些是工作上的事,还有工作外的事。你懂赚钱,你懂旁门左道,你懂八卦新闻,你懂历史朝代,这些都可能是某种叫共同语言的东西,促进了私人关系。这些不能一蹴而就,贵在积累。
这样,客户看到的你,就不同于一般销售。你有备而来(有货),有思路(懂行),有诚意(通人情),即便是老辣的客户,也会抛出合作的橄榄枝,这个时候想必你的销售敏感性足够无缝连接了。
当然,销售人员很难面面俱到,但就像竞技比赛,只要做的比对手好一点,你就更有可能成为赢家。
我的行动计划
除了在产品卖点和介绍方法上下功夫外,我还打算保持高频次的拜访。N客户远道而来,心理难免有落差,要依赖。谁介入他们工作生活越早,谁就能获得额外信任。我的经常出现谈不上雪中送炭,但肯定也不只是锦上添花。
这是项目的空隙期。
张工他们有空有闲,很适合发展感情。王总在现场要给下属们做表率,又不繁忙,需要打发时间。等一切都安顿妥当,就没这么好的机会了。王总威信很高,下属们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就太正常不过了,他对我的态度必将影响其他人。
我没有和客户高层打交道的经验,也知道用对待工程师那一套太低级,会被看轻。
但做事先做人,总错不了。
一颗冰冷的心为一个暖暖的小小的举动而融化,并不只是电影或小说才有的桥段。
紧跟项目
打定主意后,我就三天两头往现场跑。或许感动了王总,或许是分析得没错,王总真给了我几次交流时间,还发现了他的一些喜好,开发了新的话题,比如茶道、比如国学。王总喜欢喝茶,也请我喝茶。(如果外企背景就谈谈咖啡、红酒、聊聊投资心得等入门级的爱好,千万要了解对方实际情况,不然就贻笑大方了。)
有时聊起创业的峥嵘岁月,王总也会流露出当下时光真好。这很容易引回到业务上,慢慢的,王总对我和公司有了更多了解。王总也坦率得说需要这方面的资讯。
后来员工们都不太适应这边饮食习惯,王总从山东调来人手搭建食堂,每次去他都邀请我一同用餐,很多人就认识了我。虽只是工作餐,至今我还记得那雪白大馒头的甜味。
(几年后,我参加过一个培训(关于如何和大客户高层打交道),它这么讲来着:客户关系建立是理性和感性并存(工作和私事)。基层或中层,以谈工作解决问题为主,因为他们职责就是解决具体问题;而高层,谈工作是个引子(开场白的重要性),但得想办法开好头,激发对方兴趣(不然谈话中止,而且没有下次)引导到感性事务(建立关系靠感性),并用你的公有私有资源与之匹配(最好解决感性问题)。这种关系建立后就能推动业务良性运作。
无事不登三宝殿。每次高层拜访,都必须带着干货议题,结束时还要为下次留好尾巴。
这次运气好,误打误撞,抓住了客户远道而来的契机,即使水平不到家,好在没有竞争,也达到了预想效果。如果换个时间换个人,可能就很难了。拜访高层,没少碰过吃瘪的事:无法预约、在办公室门前守株待兔、刚开口就被打发的、会议室空等等。)
与张工的交流进展得也很顺利。从他那获知总部现用的仪表,数得着的进口品牌都有,每个他都能说上个一二三四,这也暗示我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不会少。一个月后,年轻的李工也到了岗。我毫无疑问的推销着新出的中端产品,虽然销售考核的是总指标,但产品的定价策略迫使销售人员发挥主动性,不然就不叫公司战略了。
张工和李工并没有异议,大家相处得还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