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激发创意的场景:找个人聊聊天;换个环境放松自己;带着问题睡一觉;随机联想术。
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的集体勤奋成为了一景。前几天听樊登说了一个段子:
他的一个温哥华的书友妹子,开车带美国男朋友出去玩,路上在播放樊登读书节目。老外问:“我去,这是谁,在干嘛?”妹子说,这是一个国内的老师在讲书。下车以后老外男朋友说,“我其实只是希望旅行、度假,过安逸的生活,你太上进,让我感到太有压力了,我们还是分手吧。”
不知道故事是真是假,但是中国人确实普遍存在知识焦虑和无休止地上进。但是,这种满满当当的勤奋是正确的吗?这种勤奋会让知识量增长,却可能会让洞见变得更少。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过于勤奋是创意的天敌。真正能激发创意的,往往不是高强度勤奋的环境。举个例子:
英国有一所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从1904年到2011年100多年间,卡文迪许实验室已经有29名研究人员获得诺贝尔奖。(你知道,中国到今天为止,科学领域也只有屠呦呦女士1位获奖者而已)。甚至有人说,“在鼎盛时期,全世界二分之一的物理学发现都来自卡文迪许实验室。”不过,这个实验室一直有这样的一项规定:每天下午六点整,大家都必须停止工作。如果谁不遵守,他们就会给他讲英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Rutherford)的名言:“希望各位马上回家,好好想想今天做的工作,好好思考明天要做的工作。”
据说,某天深夜,卢瑟福又来到实验室检查,发现有人还在专心做实验,竟然没发现卢瑟福站在他身后。
卢瑟福轻声地问道:“你上午在干什么?”
学生回头一看,是卢瑟福,他马上站起来,小心地回答:“做实验。”
卢瑟福又问:“那么,下午呢?”
学生回答:“做实验。”
卢瑟福提高了声调,再问:“晚上呢?”
学生以为老师在表扬他,得意地回答:“还是做实验。”
卢瑟福极为严肃地问:“你整天做实验,还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吗?”
学生低下了头。
临走,卢瑟福告诫他:“如果你六点前没法完成应该要做的工作,就马上回家,好好思考今天做的工作,思考明天要做的工作!”
如果你经常觉得自己低水平勤奋,搞不好就是手脚太勤奋,才导致创意不在线。
一、 想不明白,聊明白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的碰撞能很好地提高创造力。最好的主意都是在和别人高质量聊天的时候跳出来的。人类历史上三次重要的知识大爆炸都有类似的情况:
多元、有闲、思维碰撞。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公子大量地养士,形成了一种多元、有闲、思维碰撞的局面;古希腊的雅典气候宜人,大家没什么生存压力,作为地中海的交流中心,又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于是孕育了雅典文明。
二、想不明白,离开一会,休息或者做其他事情。
在休息的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在休息,其实对于大脑来说,从未停止运转,信息加工一直在我们头脑里进行着。只不过遵循不同模式。当我们在休息状态下思考时,我们大脑就会交给潜意识处理,这个时候,思维遵循心理联系法则,进行随机的思考和组合——想法摆脱了理性的控制,一些平时你觉得不靠谱的想法会脱离束缚拼接起来,在各个串行电路上彼此追逐,那些不相干的联系一旦接通,就会成为优先的联系。
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3M公司,允许每位研究人员可以将每天15%的工作时间用于琢磨新奇的想法。唯一的要求是,研究人员要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事们分享。后来很多创新型公司都开始仿照3M公司的做法,给研究人员留出“自由支配的时间”。比如,Google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就拥有同样的自由。
因为激发创意最好的方式就是左右脑切换。如果想个问题想不明白,那就换个思考方式,比如说锻炼、跑步、打球、玩游戏……这是在换脑区;当你重回电脑前,思路会重新通畅起来。再比如画画——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文字和逻辑都是线性的,而视觉是多维度的,当你把所有部分都在纸上铺陈开,事物之间的联系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另外,音乐也是一种能很好激发创造力的方式,因为音乐能有效促成左右脑沟通。所以,如果遇到问题,走一走、画一画,不要盲目死磕了。
三、想不明白,睡明白
遇到事想不明白,不妨稍微睡一会。有一个关于创意的实验结果显示,睡一会的人在创意测试里的得分比没睡的人高两倍。
爱迪生就曾经发明过一种特别奇特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他手上抓着一个轴承,然后坐着思考一个问题,让自己慢慢睡过去。等他就要睡着的时候,手上的轴承就会嘭~地落在地上,把自己吓醒,这个时候,他赶紧抓住脑子里的灵感,然后写下来。很多绝妙的创意就是这样产生的。
很多好点子是睡出来的——著名的披头士歌曲“ Yesterday ”,据保罗说,他就是在睡觉时想出来的。德国化学家奥古斯特·凯库勒(AugustKekulé)发现苯的环状结构,也是在因为睡觉时,梦到蛇咬着自己的尾巴,激发出来的灵感。
我自己有一个方法屡试不爽——把想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一张白纸上,然后放在床头,带着问题睡觉——当我第二天起床,再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就有了清晰的答案。
四、随机联想术。 在你觉得脑子发懵,完全没有创意的时候,随机地找一些东西碰撞,用作灵感的催化剂。
比如现在要做一个番茄酱包装的设计方案,怎么设计,完全没有思路。没关系,随手翻开一本杂志,随便看一个词——“床垫”。床垫和番茄酱包装,八竿子都打不着。但是不要紧,你可以顺着床垫这个词,发散思路。
我们都知道,床是用来休息的,躺上去很舒服嘛,从这一点,你兴许就可以想到你要设计番茄酱的包装方案,要强调你设计的是手感很好,挤压起来很顺手。当然,也可能你翻开看到的词是“火车”,那可能点燃你的思路,是设计一种一连串的,吃一个撕掉一个的那种包装。你看,随机就是意外。意外是个小榔头,这个小榔头拿在手里可以敲开原来的僵局。
为什么有这个效果?前一段时间,我们讲过一个话题,人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本能,就是随时都在寻找规律,随时都在寻找对世界简化理解的模型,所以,人脑是很难跳出原有思路想问题的。所以,人很难写出真正的随机数的。
第一,放手让好奇心自由发挥。乔布斯说过:“创意就是要连结不同的事情。”如果想要更有创意,就需要有更多事情可让你连结。你可以建立一个和“想法”有关的资料库,以便在未来帮忙解决问题。而建立这个资料库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视每次一闪而过的好奇心。如果某件事吸引你的注意了,就花点儿时间研究一下。就算做某件事好像只是在满足一时的好奇,没什么明显的目的,也可以试试看。然后,把这些想法保存下来,它们就有可能在未来联系到一起。
第二,做一些你没有兴趣的事。格雷尼在职业生涯早期,朋友曾建议他订阅几份商业期刊,并且告诉他,每次要读一篇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格雷尼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且收获很大。有很多一开始他觉得没兴趣的文章,后来都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有时候,我们觉得某些事情“无聊”,只是因为那些事情当下还不属于我们的兴趣范围。
第三,定期和一些你通常不会想要来往的人谈话。格雷尼说,在他的人生中,有三次谈话给了他意想不到的收获,谈话对象分别是伦敦的一位种族歧视的出租车司机、飞机上遇到的毒贩,以及波多黎各的一位极端政治狂热分子。虽然格雷尼并没有因为这三次谈话改变自己的立场,但他知道了和自己经历完全不同的人是怎么想的。
第四,当创意出现时,停下手里的事情,立刻处理。迎接创意的最后一个做法,就是把握住创意时刻,记录下当时的想法。如果忽视这些时刻,或者留到以后再处理,就没办法回想起那些思绪,并且拖慢了创意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