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来源丨视界很有料(ID:sjtoutiao)
全文阅读时长:3分钟
这两天,热搜上的一篇“励志文章”《感谢贫穷》火了,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许多人被这篇文章触动了内心的藩篱和禁忌,一部分网友纷纷给出社会物质现实的“箴言”和“忠告”,似乎想要用自己切肤的经历为后来者进行人生 “明示”。
这并没有错,这是涉世者的好为人师,是“前人”对后生的现实指导。
但是这些所谓的“明示”真的明确无误吗?
1
家境贫寒的农村女孩王心仪通过对生活的不屈和努力,终以707的高分考进国内顶级学府—北京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
她感谢家境的窘迫给予她对人生的真实触感,感谢自己一路走来的不易。
在豆蔻年华的阶段,总结18年所历经的艰辛磨励,诠释对生活的感悟与认知,撰写了一篇《感谢贫穷》的温情文章。
文章内容朴实真切,呈现出一个在当今社会结构中,处于底层的孩子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付出,收获人生征途的第一个硕果,这本是值得庆贺的。
努力付出收获希望,这是正能量的体现,也是人们坚持希望的初始源动力。
但大多数人很难摆正心态,或是勉强摆正心态,对这个事情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看法。
在这个拼斗博弈的社会,视、听早已被无力感所压迫,击打着每个人的身心,大家逐渐变得麻木和顺从。
当人的底层需求成为这个社会中唯一存在的指向灯,大多数人选择被迫接受,在无可奈何中挣扎反抗。
他们唯一有效的宣泄渠道只剩下抱怨和吐槽。利则服从,逆则呐喊宣泄,就这样,他们把这个本是没什么标签的社会,逐渐变成了现实的物欲“围城”,还时不时对新进入的人说“这里面的水深着呢,有得你去学”,貌似是对后生的真诚关怀,其实呢,只是一种对生活和现实的纵容。
2
--既然现状如此,为什么不去改变呢?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们这个阶层的人去改变社会?你是在逗我么?
于是社会的阴暗面愈加无法撼动,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内心深处的“拯救者”,让别人绘制自己心中的世界面貌。
从此进入到一个死循环...
千人千言,个体的认知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无论坚毅,还是羸弱卑微,亦或是其他的一切,都值得去思索,也值得尊敬。
王心仪作为一个农村女孩,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践行着生活的感知,收获着喜悦的果实。
那么,对早已进入社会大熔炉的我们来说,是不是跟应该给自己一个的闲暇时光,平静反思一下自我。
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喧嚣,这么多物质化的“魔咒”,这么多急功近利的追求,这么多无奈和烦恼,这么多盲目信拜的发生,为什么?
-- “久劳无功”就抱怨世道不平,继而落得个闭塞耳目自甘沉沦,猫狗都嫌弃。
3
其实,生活给出每个人不同的希冀和蓝图,也给出了磨砺和沉淀的场所。
不论处与何时何境,不放弃,不退缩,不屈从于物欲的支配,保持对生活的乐观和积极,选择目标,找准方向,而后努力,劳作,积累,开发资源,收获运气,获得柔和的心态,以待人生的飞跃。
与生俱来的条件,有几个是遂人心愿的?
这是生活的真谛,不弃于希望,就不灭于心。
如新京报评论那样“并不是贫穷让她成长,而是韧劲和坚强,让她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作为局中人的你我,是不是更应该审视一下自己?
希望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以及生命中的每一天,我们应时刻保持希望,用坚韧的毅力试着认识、微变自我,无论身处穷乡僻壤,还是身居繁华都市,请记得我们脚下这块充满希冀的土地,我们是它的儿女。
感谢这片孕育千百万生命体的母亲,让我们学会用认知与坚韧,走出自我的篱笆,体验生命的进取和享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