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区快搞好了。清明节前后,桌凳、前台、广告都能全部到位。这个节点,要静下心、理思路,好好考虑考虑后续的工作。
其实,昨天我还憋了一肚子气。他们只投了钱,太不给力。张老师虽是名师,却远在天边,只能出谋划策,远水不解近渴。徐老师爱理不理,推资源这事,支支吾吾,像断线的风筝,看得见拽不住。留下一句话,机会合适会考虑。我有些不高兴。领导用干部,显示说话水平,可以这样说。推资源,还说的云里雾里。每天,脑海中只要浮现那空空的教室,气便不打一处来。他们这种态度,想干还是不想干?
晚间,目光在昏黄的灯下凝滞,我愣了神,一动不动。一想到这冷漠的态度,一想到这无端的曲折。后悔之意萌生了。不干算了。翻出账本,看看这些日子的花销,一人亏一万多。这些亏本,三人算一算,摊一摊,不干了。
我拿出手机,打出几个字“我不想干了”,发给张老师。立刻,马上,瞬间,张老师发来回复,一个表情——锤子下敲着一颗脑袋。后面又紧跟了一句话,“我们这还没开始呀!”我把不想继续做下去的原因,一一做了说明。最重要的一条,便是没有推资源过来。独校区,难发展。当初,我不轻易干校区,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抬起头,仰面在昏黄的灯光下,我的脑海里,又浮现了一幅画面。X县开荒新校区的场景。那年,我在一家连锁机构做培训。总部安排我去新校区。新校区虽是沿路的门面,却位于新开发的地区,人气稀少。接手时,基本没有学生。五月开业,到了八月,流水只有800块钱。几个工作人员守着新校区,根本赚不到钱,陆续辞职,走光了。真是可怜。
那年的九月,我去了那里。我站着校门口,看着学堂的招牌。几个大字倒是十分气派,可惜没生源。走进屋,装修也漂亮。透明的玻璃教室,一间连一间,非常大气。最大的问题,还是没学生。区域经理开着车,带我周围看看。路边,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广告位,广告的内容便是学堂的宣传介绍。区域经理说,这四周,我们的广告已十分成熟了。接下来,全靠干了。
招生的好办法,莫过于两种,一是地推,一是电销。我踏踏实实,从电销做起。每天电话,不停打。开口便是:“喂,家长您好,我是xx学堂的老师,我们1对1的课,现在做活动,仅199元两节。请问孩子成绩如何?”就这样,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做。有的家长愿意聊,便会报199的课,有的家长挂了电话,也不用气馁。品牌和影响,通过我的电话和介绍,慢慢宣传出去。
两个月的时间,我都在重复干这一件事。每天,看着电话,拿着手机,打四页纸,200个电话。就这样,慢慢有了上门量,有了成交量,有了新业绩。地推限于城管和保安的驱赶,只能瞅着机会做,效果没有体现出来。
现在,他们这种态度。我岂不又要从新校区做起?张老师劝了我许久,我纠结烦闷的心情,慢慢平静了。不一会儿,徐老师打来电话,就上次学生没来上课,又解释了一通。又表态说,资源一定会推向新校区。
唉,这些人真是能沉住气。不管如何,市场总是要做的。这段时间,理理思路,给自己重新鼓劲,从电销,地推,慢慢的,一点一滴地,重新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