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个朋友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多年,他专门办理离婚案件,一年大概要处理20多起。我对他的工作充满了好奇之感——一个见过这么多悲欢离合、人性美丑的律师,估计比那些当事人更明白他们为什么离婚。
于是,逮住了一个机会,便向他“请教”。他看到我一副虔诚的模样,慢悠悠地说出他所认为的离婚原因。在他处理的100多起离婚案件里,并不是我们以为的家暴、出轨,那些非离不可的原因,而是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的小事。尤其是在31-35岁是离婚的高峰期,其中女方主动起诉的离婚是男方的2倍多。而婚姻中最大的敌人,竟然是孤单,它主要是来自于对另一半的失望,也体现着另一半的漠视。
婚姻中,有一类男人,可以让你成为他的妻,也可以当孩子的妈,但是却始终像个局外人一样,沾不得人间烟火,不曾走进你的柴米油盐。他宁愿流连在办公室,也不愿按时回家。有时间陪朋友,也不愿在家陪孩子。即使回家,也是各做各的,很少交流。家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个睡觉的地方。最后,他们的女人很多干脆选择了放手。
为什么会孤独?
为什么会漠视?
为什么不愿去交流?
为什么曾经的惺惺相惜变得寡淡如水?
难道彼此都真的没有了期待吗?
看着马路边上流光溢彩的灯火,奔驰呼啸的汽车,我陷入了阵阵思索——“难道故事中的女人们就没有问题吗?如有过,有会是什么呢?”
——02——
以前听过一个词“期望效应”。心理学家对一群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老师们被告知有五名特定学生的智商比其他人的要高很多,更可能会表现出众。实际上,那五名学生是随机挑选的。一个学年过去后,虽然所有孩子们的智商测试成绩都有提高,但是那五个孩子的智商测试成绩是显著提高。这项闻名于世的发现,在1968年被发表,
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因为传说中皮格马利翁爱上他所雕刻的一名美丽的女子,最后石雕活了过来,就像老师对于那五名学生的期望成了真一样。
个人的信念其实不仅仅在影响着自己,而且也会影响着你的周围。你期望什么,便会得到什么。
“我们对我们的伴侣、爱人、老板、员工和孩子的行为创造了种种现实认知。但正如研究表明,我们的信念会影响别人回应我们的方式。你在别人身上所看到的那些让你生气的或不好的性格,有多少是你自己对于他们信念的折射?”——选自《生而不凡》
反观现实的婚姻生活,当一方在抱怨对方的各种冷漠、臭脾气、小心眼时,是不是自己对对方的一种固定的“执念”呢?又会忍不住用同样类似的方法“回敬”给对方?
比如下班回家后,看到先生在玩游戏,饥肠辘辘的妻子是不是很容易就说:“你真是自私,都不是给我做饭!”然后妻子可能也只会给自己下了一碗面条,不会去顾及先生是否需要。
通常在那个瞬间,她的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这个一个画面,或许还有曾经类似对方不够在意自己的场景,于是这股信念被自我不断强化,而逐渐去忽视还能再去努力地做出什么,离自己原本的期望渐行渐远。
——03——
有人说,婚姻很像是夫妻共同开了一个联名账户,每一次的倾听、讲述或服务,就是往这个账户里存钱,给两个人的情感增值。很多婚姻变坏的根本原因,就是两个都不再往账户里投入,一味期待取款,导致情感被透支,婚姻的维系也日益衰败。
若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最先第一步是要改写你对对方的现实认知。每晚睡前花几分钟,做个幸福的思考练习——不要去想“那个糟糕的男人又干了什么心烦事情”,而是主动去想“今天我为他做了哪些开心的事情”。
别在一开始去质疑这个练习,也不要在心理愤愤不平地说“为什么非要我主动去联合账户里存款?”“不是应该因为他对我好一点吗?”
家,原本就不是一个讲应该或不应该的地方,而是一个讲包容与爱的地方。你别忘记了,你也是账户的联名户主,你投入的越多,收益回报才有可能得到越高。
改变你的执念,重新看待对方,把你对婚姻的期望清楚地告诉对方,同时用自己的行动先去践行这份期望,而不是只去要求他。别忘记了,给迷途的爱人还要多留点适应的时间。如果他一旦开始尝试了,一定多去鼓励它,告诉他你看到他为你发生的那一点点改变!
婚姻是天堂,还是地狱,完全只取决于你眼里的他,究竟是怎样一副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