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27-赖嘉琳
今天又给孩子们讲了一遍《鸭子?兔子?》这个绘本故事,这个故事每一场故事会都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当你看到这张封面时,你觉得是鸭子还是兔子呢?
甲:“哈,瞧啊,一只鸭子!”乙:“哪有什么鸭子,明明是一只兔子。”
面对同一物体,居然有完全不同的结论?
甲:“你在搞笑吧,这明摆着是一只鸭子好吗?”
乙:“我看的清清楚楚的,就是一只兔子。”
两人都确信自己是对的,对方简直不可理解。
甲:“你看,这明明是鸭子的嘴嘛。”
乙:“你在胡扯什么啊,那是一对耳朵,睁眼瞎!”
甲乙试图提供论据说服对方,并且开始言语带刺。第一回合。
甲:“就是鸭子。看,小鸭子张嘴吃面包了!”
乙:“是兔子啊。看,它正要去啃胡萝卜呢。”
分不清鸭子和兔子这太搞笑了,显然还需要更多论据来证明自己。第二回合。
甲:“等等,静一静,你听见了没有?是鸭子在叫啊!”
乙:“别说傻话了,我只听见了兔子在哼哼。”
视觉有没共识,换成听觉试试?结果各执一词。第三回合。
甲:“给!用我的望远镜好好看看这只鸭子。”
乙:“不好意思,我看到的还是那只兔子。”
整整经历了六个回合,甚至搬出了望远镜,依然相持不下。
甲:“过来,小鸭鸭!”
乙:“过来,你这个调皮的小兔兔!”
甲:“哦,好了吧,它给你吓跑了。”
乙:“才不是给我吓跑的,是给你吓跑的。”
甲:“知道吗?没准你是对的,没准它真是一只兔子。”
乙:“其实吧,我越想越觉得,那家伙百分百是一只鸭子。”
争吵的对象从眼前消失,两人突然想起了换位思考。
甲:“好吧,随便……那你到底想怎么样?”
乙:“不知道,你想怎么样?”
争论到底为了什么?两人突然觉得毫无意义。
甲:“哈,瞧啊,一只食蚁兽”
乙:“哪有什么食蚁兽, 明明是一只恐龙。”
可是,当新的问题出现时…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绘本,用同一个图形来讲故事。主角一成不变,改变的只是周围的物体或场景,而说话的两个人始终没有出现在画面中……也许就是生活中的你、我。
绘本当然无法解决这类问题,但是至少可以让他们简单明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面对同一事物,是会有不同的可能性的。如果能尝试理解对方的想法,那事情就简单多了。这当然不是一本绘本,或讲一次故事就能塞给他们的道理。读绘本,讲故事,从来都是一个慢慢积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