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还还没成为有资格说那个话的人。
一个有效的建议是: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里面有个观点:
“每句话,其实都是有归属感的。”
—1—
“赶紧睡觉!”通常是父母或小学老师对孩子说的;“好好干”常常是领导说给下级听的;“亲爱的”一般不会发生在一般关系的人们
的对话里面......
这种归属感在不恰的时候给人带来的麻烦往往是超出当事人预期的,比如一个平时办理成绩不是太好的一个学生在大讲学习方法,其他同学跟可能的是给他去一个绰号叫自大狂而不是认真学习他的方法。
于是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建议:见到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有人总结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个......话糙理不糙。听了这个建议的人于是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能说的话、该说的话、说出来别人能听的话。
就像很多其他事情一样,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结果,这个听了上面建议的人有的人被评价为处事有方,有的人被人认为圆滑世故。
在书里面,李笑来老师提到了一种更为有效的建议: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这个建议看起来和上面那个差不多,但是他比前者更为主动和长远,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拥有一切,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东西,都要靠自己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话语权也不例外。
我看到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养成耐心的习惯、有读书的爱好,往往适得其反,在孩子没有耐心的时候气急败坏得批评,当孩子多玩了一会手机的时候语重心长得教导。
有时候,我们知道自己说的是对的,可还是没人听得进去,尤其是那个我们最想听得进去的人甚至有对自己来说意外的异常反应。绝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多少有些失落,甚至不乏勃然大怒者。事实上这往往只说明一个问题:还没有赢得足够的重视。
—2—
如果上面的那位“曾经”学习不好的同学通过他发现的方法让自己的成绩一跃在班级里名列前茅,那么这个时候情况又不一样了。
“赢得尊重”是最不能急于求成的,靠临时抱佛脚也绝不能实现。因为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观察力,而且还互相互交流。尊重只能靠行动和积累获得,这是铁律。
事实上,没有人像我们自己一样了解自己,更多的时候是没有人像我们自己一样关注自己。所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或多或少高估他人对自己的重视程度,又因为这个结论,进而低估他人的评估能力。要知道,重视和尊重要来的比我们想象的晚很久。我们在不懂的这个道理的时候往往处于一种“迫不及待”的状态,那种迫不及待常常让我们把事情弄巧成拙。
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最有效的自我评估标准就呼之欲出了:自己把话说出来之后又没有人听。有人听就说明自己所处的状态是对的;没人听,甚至有异常反应,说明自己积累还不够,继续积累呗。
—3—
对很多人来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大部分时候都是最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做法。其实,苏洵再说这句话的时候,并非到此为止,而是有下文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而不加密,百人毁之而不加疏。”当一个人不被认为是“能说那话的人”时,一般不大可能“百人誉之”,更可能是“百人毁之”。这个时候,不被理解、不被合理评估,对任何人来说都会带来巨大的打击产生巨大的烦恼和痛苦。情绪上的波动必然会干扰理智,进而影响进一步的表现,至于往后如何发展就要看个人的境界了。
《论语》里面说: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分辨说话的对象,可事实上在分辨说话对象之前,更重要的是要先分辨自己。
怎么分辨自己呢?
看自己把话说出来之后有没有人听。
如果他人“听而不闻”怎么办呢?
那就想办法时不时做出一些令人敬佩的事情赢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