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里,曾参经过他的前面,于是孔子便叫住他:“参!”曾参听到老师叫,回过头来,于是孔子便告诉他说,我传给你一个东西,一以贯之。但曾子听了这句话以后,打了个拱说:“是,我知道了。”孔子讲了这句话,自己又默然不语了。等孔子出去,门人们围着曾子.问老师说了什么?可见孔子对曾参说这段话蛮不简单的,所以同学们才问他到底什么意思,曾子于是回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实际上,意思是说,你们不要问,你们的程度还没有到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我们看见一个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就想达到他那个境界,跟他在造诣上有同等的成就;如果看到不贤的人、坏的人,最好当做自己的借镜,藉以自我反省。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作为一个孝子,如有父母不对的地方,要温和地劝导,即使反抗也要有个限度。总之,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该把道理明白地告诉他,可是自己是父母所生的,所养育的,必要时只好为父母牺牲,就是这个原则。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父母老了没人照应,子女远游时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方”者应是方法,不是方向。
- 这句话之前出现过,现在出现是要跟上一句连起来看。离开了父母,不在父母面前三年,对父母的爱心、孝心深系于怀,这就是孝子。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我们做子女的人,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种因为知道父母的年龄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越近,为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越短,所以就有这两种矛盾的心理了。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古代的人不肯乱讲话,更不说空话,怕自己的行为做不到。肯轻易地答应一句话,答应了一定要做得到。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 常常约束自己谨慎的人,过失比较少;放荡的人,容易犯错;讲话随便的人就容易失信。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讷”,是嘴巴好像笨笨的;利嘴除了教书、吹牛、唱歌以外,没什么用。真正的仁者,不大会说空话,做起事情,行为上却很敏捷。换句话说,先做后说,不要光吹而不做。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子游这话的意思是说,要讲仁爱之“行”,也要懂得方法,懂得度,不能乱干。
- 对君王尽忠,也不容易。君王有了不对,每次见了劝他,次数多了,硬要做忠臣,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命都丢了。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对,你劝他劝多了以后,他不听你的,就会变成冤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