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篇。里,应为动词,居、住、处。里仁,就是一个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自处之道。也就是说,我们要随时把修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那什么是仁呢?两人为仁,所以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如何相处、如何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
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三家村解释为:孔子说,我们所处的乡里,要择仁人的乡里,四周邻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够美了。如果我们选择的地方,不在仁里当中,那我们就不算是个智慧的人。南师说,如果果真如此,那我们大家都是笨蛋喽!
译:我们真正学问的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如果我们的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就不算是智慧的成就。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孔子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也不能长处于乐境。如果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在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孔子说,真正有仁的修养的人,真能喜爱别人,也真能够讨厌别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一个真正有志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好的爱护他,对坏的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孔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有富贵功名,有功名,做事得意,有好的职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相反,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也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一个人如果去了“仁”字,就没有了中心思想,靠什么成名呢?做学问的人,没有在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违背了仁的境界的。任何事业的成功都要靠仁,得意的时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败了,也要依靠仁而安稳。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我没有看见过一个真正喜欢仁的仁,讨厌或看不起一个不仁的人。一个爱好仁且有道德的人,当然他的修养几乎无人可比拟,实在难得。可是如果他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他们,那么他还不能算得上是个仁者。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是同情他、怜悯他,想办法把他改正过来,这才是真正仁者的用心。仁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处世,完全合于仁道。只要立志,没有说因为力量小而达不到仁的境界的,也许有,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形。
7.子曰:人之过也,各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党,乡党,就是现在社会的人际关系。
译:孔子说,一个人会有过错,往往都是社会关系的因果。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有过错,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过错,假使有,改正,没有,就更加勉励。所以看看别人的过错,可以引发仁的修养。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真正的学问精神是讲“仁”,而他的根基则在于“道”。孔门学问四大原则“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真正得了道,早上得了道,晚上死都合算,人生就怕不闻道。
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一个人如果至于道,而讨厌物质环境艰苦,怕穿坏衣服,怕没好吃的,贪图享受的话,就没什么可谈的了。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一个大政治家处理国家的事情,没有自己固执的成见。虽然没有成见,也不是样样都可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道德应该做的就做了,不该做就不做,以义作对比。
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土,土地,相当于财富。
译: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违反道德的事不干,小人则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土地就干了。君子最怕自己违反道德,做出犯法的事情,小人则处处讲利害,只要有好处就干了。
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一个人基于利害而做人做事,最后招来的是怨怼;对于朋友,若是利害相交,最后还是怨恨以终。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的人哪里有呢?不以礼让为国,用争夺来的,或用手段骗来的,那么文化的精神就不要谈了。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孔子说,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没有让自己站得住脚的东西。不要怕没有知己,没人理解,只要能够充实自己,别人自然能知道你。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里,曾参经过他面前时,孔子叫住他:“参!”曾参听到老师叫,就回过头来。孔子告诉他:“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听完后就打了个拱说:“是,我知道了。”孔子讲了这句话,自己又默然不语了。同学们奇怪了,等孔子一离开,就围着曾参,问老师打什么哑谜?曾子没有办法告诉这些程度不够的同学,只有对他们说,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尽量宽恕包容,就此便可以入道了。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们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看到一个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就想达到他那个境界,跟他在造诣上有同等的成就;如果看到不贤的人、坏的人,最好当自己的借镜,籍以自我反省。
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作为一个孝子,对于父母不对的地方,就要尽力的劝阻。父母如果不听劝导的话,就跟在后面大哭大闹,但自己是父母所生所养育的,必要时只好为父母牺牲,就是这个原则。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方,不是方向,是方法。
译:父母老了,没人照应,尽量不远游,如果远游了,也必须有个安顿的地方,这就是孝子之道。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离开了父母,不在父母面前三年,对父母的爱心、孝心深系于怀,这就是孝子。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孔子说,我们做子女的人,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方面为父母寿添了一岁而高兴,另一方面又因父母距离人生的终站越近而害怕。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肯乱讲话,更不说空话。为什么不随便说话呢?因为怕自己的行为做不到。
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约束,小心,谨慎。
译:谨慎的人,过失比较少。所以个人行为道德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话,失败的事情就少了。
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真正的仁者,不大会说空话,做起事情,行为上却很敏捷。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子游说,对君王尽忠,也不容易。君王有了不对,每次见了劝他,次数多了,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命都丢了。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对,你劝他多了,他不听你的,就会变成冤家了。
懂得了人生,才知道做人不容易。所以要多体会历史,多体会人生,然后才能做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随时随地居于仁道之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