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论语一共20篇,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古人的入门读本,现代人也应当有所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提问
- 论语主要讲了什么?
- 如何理解礼、仁、君子等概念?
- 有何实践意义?
摘录和评析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评析:另一种解释: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评析:孝:孝顺父母,弟:顺从兄长。古人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只要做到了孝弟就肯定能做到忠,社会也就稳定了。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评析:忠:尽心尽力,三:多次,信:诚实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评析:入:在家,出:在外,弟:以弟道对待年长于自己的人。末尾两句,表明孔子更加重视品行,学识次之。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评析:孔子具有,温良恭俭让的品格
2.1 2.3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评析:耻:羞耻之心,格:守规矩。主张德治教化而不是法治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评析:而立:站得住脚跟,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迷惑,知天命:知道什么是人力不可为的,耳顺:正确对待外界言论,不觉得逆耳,从心所欲不逾矩:内心想法和规矩合二为一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评析:孝顺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还要给予尊敬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评析:没有思考,不提反对意见,没有发挥,就是如同傻子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评析:观察一个人,要考察他过去和现在所做过的事情,考察做事背后的动机,考察他安心做什么。有没有认真付出的某件事做好,行动力执行力如何,性格是否够开朗。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评析:器,器物,只具有某一方面功能。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多才多艺。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评析:儒家讲究信,言出必行,先做后说。说过的事情一定要尽力去做到,这样才能取信于人,取信于己。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评析: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评析: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如此说来,当代人不大都为小人而已?此种观念不可取,对人的要求太高了,扼杀了人的本能。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评析: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无论外在如何变化,最重要的仍是立足于自身的修养学识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