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引文仍取自明《如皋县志》。
“蟠溪 即古邗沟,在赤岸乡。溪滩宽衍,中多洲渚,湾曲如龙蟠,故名。西接运盐河,东入海。”
“邗沟 即蟠溪。”
蟠溪即邗沟,邗沟即蟠溪,则除蟠溪而外,如皋还有哪条河流能叫邗沟?反之,若如皋境内真有蟠溪之外的邗沟,作者还会隐瞒不言,而说出蟠溪即邗沟,邗沟即蟠溪这种明显让人莫名所以的话?所以,不仅鄙人今天说没有,即在明嘉靖年间如皋除了与邗沟发生直接关系的蟠溪而外并无哪条河流见于记载为邗沟。也许明《如皋县志》的作者还没有广览古籍,我们今人还可能有新的发现。
对于明代如皋的那些运盐河,明《如皋县志》的作者并无勇气叫它们为邗沟,而仅仅叫“运盐河”。
“运盐河 自汉吴王濞始开邗沟,起扬州茱萸湾,通海陵,及如皋蟠溪。其在县界者,北接海安,东抵丁堰,分流入海。东南止白蒲,入通州,凡一百一十里。自宋迄元中间增置堰闸以资蓄泄,为利甚溥。”
由此可见,明《如皋县志》的作者是知道蟠溪非邗沟的,但是什么原因导致其自相矛盾,前言不搭后语的呢?鄙人只能主观分析揣测,不当无理之处还望行家包涵。
明《如皋县志》原作者心里有一个不破的观念,即蟠溪应在东海边。可能他心里并无我们今天地理学科的知识,知道海岸线的变化,蟠溪为古老之名,早已不在海边。他就以当时运盐河所达之最东端,去除向南部分,为他心里邗沟之所达。当然,他这个人比较老实,因无口传及古籍记载依据,没有把丁堰之前的运盐河直接叫成邗沟,此为十分可贵之处。我们今人以明《如皋县志》所讲蟠溪位置为据,讲某某河为邗沟自在情理之中,然而不能不可以商榷。
尽管明《如皋县志》作者把蟠溪定在丁堰之东,赤岸乡入海,但是如皋的一切古籍中也没有哪个古籍记载丁堰向东的具体的哪条河流为蟠溪,尤其民间此区域也没有这样的河流之名。甚至还可以说,明清历史上还没有什么人买明《如皋县志》作者的账,改此地某河流之名为蟠溪,尽管他是以《如皋县志》的名头。当然,鄙人也可能闹孤陋寡闻的笑话,有得而不知。那样的话鄙人绝对是会认错的。
明《如皋县志》作者还有一点值得赞扬,即“汉吴王濞始开邗沟,起扬州茱萸湾,通海陵,及如皋蟠溪”为中国历史上的与如皋有关的大事件,所以作为如皋方志作者,尽管不知道蟠溪古代之具体位置,还是按照自己的推理进行记载,目的是不能把这样重要的地理信息漏落。如果不载,有负自己责任。他觉得自己的推理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作记载。所以有错也情有可原。
再解释一下“运盐河”条。“自汉吴王濞始开邗沟,起扬州茱萸湾,通海陵,及如皋蟠溪。”这是叙述一下古老的历史记载。“其在县界者,北接海安,东抵丁堰,分流入海。东南止白蒲,入通州,凡一百一十里。自宋迄元中间增置堰闸以资蓄泄,为利甚溥。”这是叙述当今运盐河如皋部分的现状。至于运盐河是怎样演变的,作者可能已无法考证或未去作考证,而关于邗沟、蟠溪、运盐河之整体构思仅以简单的猜测想象成之。其蟠溪即邗沟,邗沟即蟠溪的表述看似草率无理,但是减少了整体历史的失真。倘若他讲“邗沟即运盐河,运盐河即邗沟”,恐怕我们今人连纠正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古人具有令人难以料想的智慧德行,连犯错误都这么高明。他把破绽留给自己,而不把歪曲的历史留给后人。
实质而言,汉初吴邗沟不决定此所言“运盐河”的非常详细走向,运盐河是前段除有与邗沟重合部分而外,不能排除后段有不重合部分。明《如皋县志》作者的另一根本错误在于他潜意识中认为邗沟应完全重合于当时的运盐河。
敬请批评。
19:57 20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