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微信给了我一个视频号灰度测试的入口(我以前很少玩视频,抖音发的不超过5条,可能是我一直坚持写公众号的原因)。最近刷朋友圈,发现视频号越来越多,作为一名有一定好奇心的产品经理,也陆续拍了几个视频,不过纯粹是测试着玩,没发朋友圈,也没几个人关注。但我发现这个产品形态(视频号直接和朋友圈并列入口)微信挺重视的,现在打开视频号,各个垂直行业的人都逐渐进来了。
分析微信的文章太多了,最近看分析视频号的文章也非常多,我不打算再增加噪音。作为微信一系列产品的用户,我试着从一个闭环来聊聊。主要是微信读书、公众号、视频号、朋友圈、圈子。
01、微信读书:提供营养输入
我应该属于微信读书的重度用户,2019年看完了30几本书,还有十几本看了一部分。年底微信读书成绩单,数据上我打败了85%的用户。
微信读书这款产品在 2019年底的数据显示,其人均阅读时长为85.8分钟/天,比去年上涨14%;人均听书时长为142.2分钟/每天,比去年上涨39%;人均阅读本数为22.6本/年,比去年上涨24%;人均阅读天数为31.5天,比去年上涨15%。微信读书年阅读用户数达1.15亿,年加入书架本数达4.75亿,年笔记个数达5.77亿,年点评个数达1097万。
微信读书这个数据,还是挺震撼的,从我个人使用角度来看,现在看电子书基本只用微信读书,其他的只是偶尔用一用,看一些微信读书上没有的书。微信读书陆续推出的支持网页阅读、支持墨水屏版阅读,其体验越来越好,最关键是书的版权、能上线的书种类全,可能用不了多久,微信读书就基本终结电子书的市场竞争了。
我是这么认为的:微信读书是给每个人提供营养输入的,依托微信的关系链和用户,通过提升用户体验很快就占据了品类第一。当然,微信读书陆续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玩法,包括:无限卡、社交奖励、看一看、好友传播、每日一答等。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些游戏化的运营方式,但微信读书的价值在于“读书”两个字是不变的。
02、公众号:价值及深度输出
公众号从“媒体平台”到“微信公众平台”,到现在的“公众号”,打造的是一对多的媒体性活动。不管是厂家,还是个人,都通过这个平台做了非常多的创新。
对普通人来讲,通过公众号可以将自己传达给网络中无数的节点,加上微信的社交关系网络,很容易就形成了传播,这是其他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我看到一个数据:到2019年底,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汇聚超2000万公众账号,不少作者通过原创文章和原创视频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成为了微信里的创业者。
在我看来,公众号是提供有内容、有价值的深度输出渠道。正好微信读书是营养供给,两者天然能结合到一起。当然,公众号的输出形态有若干,但输入、输出的闭环是存在的。
03、视频号:浓缩输出版公众号
那微信为什么在之前已经推出朋友圈15秒视频以及单独的微视后,又推出了视频号呢?
前段时间凑巧进了一个视频号交流群,里面有个摄影爱好者是第一批获得内测邀请的人,他发过来当时接收邀请的信息,我觉得比较有代表性。
1、微信视频号希望聚集一批有趣的人,分享原创、真实、有趣、生活化的内容,重要的是有趣,而不是网红或者KOL。避免抖音等内容照搬、剧场类、营销类的内容。
(1)我们想了解下你对于这个平台的看法,作为一个摄影师创作者,对于微博、抖音等平台的认知,为什么你之前没有去开账号分享?
(2)作为一个摄影类的创作者,你对视频号这个平台有什么诉求,希望能有的功能或者其他建议?
2、我们如果想找一批像你这样有趣的、有原创高质量内容的摄影师群体,应该怎么去触达他们?他们关注的点是什么,平台需要怎么吸引他们加入进来?
3、其他想给我们提的建议。
公众号的门槛相对会高一些,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写一篇一两千字的有内容含量的文章,但大部分人拍一段一分钟的视频,这个难度就小很多了。这给更多普通人机会了,只有有特长一定会被更多的人认可到。另外,由于视频号可以发链接,我看到很多公众号作者针对写好的文章,浓缩输出一段一分钟的观点,这样视频号和公众号这两个就无缝结合到一起了。
很多人都了解“学习金字塔”原理,学习分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我们听、看都属于被动学习,而要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则是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
视频号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上面说微信读书是营养输入,公众号是价值和深度输出,视频号就是将这两个进行提炼用于实践和教授给他人,对于创作者本身而言,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了,想把一件事或一个观点,在一分钟内表达到位且有营养,关键还有趣,这个其实挺难的。而如果想达到好效果,对内容的构思以及传授方式,都需要深度的思考。
这也是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做什么工作都是如此。那些在视频平台上有流量的人,一定是有他们独特的方式,且若想维持长久、稳定的输出,就需要更多的输入以及创新。
当然,我是从价值输出这个角度来说视频号的,视频号还有很多类别,毕竟价值参差才是人生常态。但在学习这个垂直领域,我认为视频号很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等以后再来看看这个判断)
04、朋友圈:看、互动以及反馈
朋友圈一直是个比较私密的地方,从之前张小龙的各种访谈中也能看得出,朋友圈会比较排斥过度营销,更多地是一种个人与朋友间记录各种心情和互动的场所。
之前通过公众号,我们在朋友圈也能获得一些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又在朋友间的嬉笑怒骂、点赞中收获了朋友间的关怀和友谊。
我认为视频号仍会在这两个方面提供足够的素材。一个好的短视频,如上面所说,需要浓缩后输出,信息的密度是比较大的,这就有了学习的乐趣;另外,短视频的娱乐性是长文章不可比拟的,在我们想放松的时候,视频号提供了一个更有趣的互动方式。
当然,朋友圈仍会提供一些反馈的功能,视频号也可以留言,但留言是公开的,朋友圈仍然会是朋友间最主要的调侃和反馈。
05、圈子:汇集一批相同爱好者的社群
截止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了下微信圈子,一共21423个,有各种分类推荐,包括你所在的地区、自然、财经、娱乐、艺术、运动、阅读等二十几个类别。
理解“圈子”,可以有一个对比:之前有一个App叫“小密圈”,后来改名叫“知识星球”,我曾经加入过好几个,包括网上知名的曹政、Fenng、二爷鉴书等,从他们的星球里还是能学到很多不同的认知的,认知和信息都是价值。他们就靠着这些认知和信息以及多年网络上形成的口碑,俘获了一大圈铁杆粉丝。
所以圈子可能更纯粹,都是奔着一定的目的去的一群人。如果运营得比较好,就会形成“铁杆”,这样后续双方都能从中获益,粉丝增长了见识,圈主也可以树立自己的专业品牌形象,并从圈子讨论、知识沉淀中,倒逼自己的输入。
在微信圈子里,我也加入了几个,但感觉效果一般,活跃度不高,大部分就是发个截图或者摘录几句话。可能和圈子入口比较深有关,或者现在还没有大规模运营。但看看知识星球的数据,这个想象空间是足够的。
06、总结:闭环
从微信读书的信息输入,到公众号的深度输出,到视频号的密度输出,然后是朋友圈的看、互动和反馈,最后是铁杆形成圈子文化。每一个小环节其实都是一个闭环,通过App、小程序、网页等展示出来,然后这几个部分又形成一个大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