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哥的儿子在学校犯了事,回家第一句话就是:“爸,你去给老师送份礼吧”把表哥给气坏了。
我还在读初一的时候,也干过这种事。
那时发育早,14岁就长到了一米七八的个子。老师就准备让我当体育委员。由于生性害羞,一想到要当众喊口令我就寝食难安,便拒绝了这个职务,结果没得到同意。
回家后我就以“当体育委员会让学习分心”的理由向父亲诉说了委屈。我很清楚一提到影响学习就会击中父亲的软肋,然后他就一定会帮我解决问题。—小小年纪就擅玩攻心计,活该毕业后去做广告。
后来,借着教师节,父亲就带上我和烟茶酒去拜访了老师,表了心意,老师拗不过父亲,便收了礼。
再后来,在我的再次请求之下,老师便同意换另外一个同学来当体育委员。
这就是送礼的力量。
那个时候社会风气就是这样,没有什么事情是送礼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送两份。
现在就不同了,毕竟时代在进步—现在是提前表示心意,打好关系,而且要从娃娃抓起。
这几天,女儿的幼儿园家长群每天一打开就是上千条信息。几位积极的家长一直很辛苦在筹划给老师过教师节的事。包括定制蛋糕,送花,场地布置,搞表演,找主持,朗诵园丁诗等等。
对老师表达感恩之心,我是十分支持的。
可后来开始感觉事情可能会走向失控—家长们开始意识到中秋快到了,是不是要送月饼了?然后后面还有国庆,元旦,圣诞,春节...是不是每次都要这么来一发?
我在想,原本以为孩子上学了能少操些心,结果发现每天光是要去消化群里的消息都要花掉很长时间,而且你还不能不去了解,有些家长工作很忙都要请假参加,不然别的孩子都跟进了,而你的孩子掉队了,会不会在班里失宠?
问题就在这里。
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我们对教师专业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我们是在以商业的眼光去看待老师辛苦的付出,我们是在以交易的心态去表达对老师的心意。
身边有过教师从业经验的朋友告诉我,老师们其实并不愿意接受家长过度的心意表达,尤其是礼物和金钱,这甚至让他们有种被绑架的压力。相反,朴实的表达,譬如学生手写手绘的卡片他们一直保存下来,每次看到都是感动满满。
想来也是如此。
如果心意被过度表达,就会让原本的谢恩,变成孩子必须得到特殊照顾的筹码。并引发众家长的“军备竞赛”和孩子之间的攀比。—实际上有几个在表达心意的家长不是在以“谢恩”之名帮孩子行“争宠”之实?
这样的心意,接受起来并不轻松。
毕竟,同样是教授一生,相比起礼物满天飞,老师们更愿意看到的是桃李满天下。
而更重要的是,不是每一份辛苦的付出都适合馈之以物质—再大的红包都会让师生之情变得廉价。
实际上既然有这么多闲工夫花大力气去给孩子铺路,帮他在集体中争宠,为什么不试试去培养他正视困难的心态,敢于挑战的精神,堂堂正正的气度,让老师在课堂上少操点心?这难道不是更好的谢师恩心意?
就像当年那少年,虽得到特殊照顾,却少了一次改变自己的机会,而那老师,也多了一次被心意绑架的纪录。
谢师恩,过犹不及。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等哪一天孩子犯了事,让你去送礼搞定,就不要觉得奇怪,因为这一切都是你亲自示范过的。
作者:舌头太大撑龅牙
公众号:ibys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