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冈仁波齐》的村民,他们日忙夜忙为了生活,甚至因为一次朝圣而不惜耗尽家财,但生活也会毫不吝啬地回报他们。这种回报不一定是物质的,但绝对能让他们幸福地活下去。

好吧,我承认关于《冈仁波齐》的故事,或者观后感,或者与父母观影的点点滴滴,还仅仅是写了开始。我本意是想写观后感,无意间父母加入其中,让我觉得是一次很好的沟通契机,才有了这么土鳖的文章题目。但越是土的东西,往往就越温暖,所以在想了好几个题目之后,还是决定用这个最朴实的。再者,我之前写读后感有个习惯,一篇文章只写一个内容,尤其是看了《安娜.卡列宁娜》之后,发现只一个内容就可以写很多,有时候漫无目的地写刹不住车。所以很多文章也就写成了连载。
我这人脑子胡思乱想的很多,很多东西都想记录下来,但很多时候写了前面忘了后面,写到后面又忘了前面。我还有个毛病,就是不喜欢做笔记,总以为自己的脑子好使,一定会记得自己想写的内容,结果写着写着就断片了。于是,现在慢慢养成习惯,想到的马上写下来,免得难以为续。雪漠老师也说过,灵感来了就要抓住它,否则它像烟一样消逝后,想抓也抓不住了。
好在现在养成每日一作的习惯,尽管有很多东西不能像记流水账一样保存成文字,但那些最重要的、最想写的,还是堆砌成为我的胡言乱语。就如这《和父母一起看<冈仁波齐>》,除了因为影片给我的震撼与感动,还因为能与父母来一次如此文艺的沟通,心中甚是欢喜。尽管父母可能并不是从文艺的角度出发,而我也深知自己对文艺短斤缺两,但并不妨碍我们来一场心灵的对话。因为心灵深处最朴实,无需文艺。就像《冈仁波齐》中的村民们,他们的一言一行毫无艺术可言,只有虔诚和信念,却远远超越了艺术。
或许看一次《冈仁波齐》,还无法让我和父母间达到如此高的层次,但这是一次可喜的开始。而且随着文字的继续,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沟通和交流也在继续。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终于鼓足了胆量把自己的文章发到咱家的微信群里,这是非常好的沟通方式。不管父母喜不喜欢,起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一天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久而久之,父亲每日必看我的文章,还连连点赞。母亲可能不知我写的是啥玩意,但还是发表一些她的看法。这样就足够了。很多东西一旦形成习惯,意想不到的结果就会呈现。这也是我为什么能将写作坚持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日看书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但父母可能也会担心这种方式维系不了生活。刚开始我也担心,而且随着看书的深入,之前很多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进而影响到已经成型的工作模式,也影响到自己的收入来源。说白了,一些钱自己不情愿去赚了。这种担心有过一段时间,但后来慢慢释然。一来自己深刻认识到一辈子赚不完的钱,整天困在钱眼里早就让我惶惶不可终日,身体搞垮了,生命也白白耗费。二来很早就有抽时间充电的想法,现在这样的方式更能公私兼顾。而且我更相信通过看书写作改变心性,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已经向我打开。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里又何愁赚不了钱,何愁生活难以为续呢?虽然我说的太过俗气,但心的世界变了,一切都会跟着变的,无需杞人忧天。
就像《冈仁波齐》的村民,他们日忙夜忙为了生活,甚至因为一次朝圣而不惜耗尽家财,但生活也会毫不吝啬地回报他们。这种回报不一定是物质的,但绝对能让他们幸福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