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是晚清的摄政王,在历史的教科书里,载沣的形象大致被定为“目光短浅,不学无术”的小爷。
事实上,载沣是真的如此吗?
100多年以后,重新梳理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他是清末新政改革的人物,而且他的改革路线的正确性,也被日后东亚各国的崛起模式所验证。
载沣出生在1883年2月12日,他的父亲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奕譞,他自幼被慈禧的胞妹叶赫那拉婉贞抚养,他的长子溥仪入嗣光绪继承皇位为宣统帝;而他本身又是慈禧钦定的摄政王。
载沣的仕途是很坦荡的,这是因为有慈禧胞妹抚养的关系。
但历史似乎也很垂青于载沣。
在1901年,德国的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义和团的运动中被杀,载沣于是受命出使德国,向德皇赔礼道歉。
这个差事实际上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既不能用,又不能软,如果处理不得当,还会被人骂为汉奸。
但18岁的载沣,作为大清国首个出访西洋的亲王,展现的却是有理、有利、有节,本来载沣被要求觐见德国皇帝皇帝使用的跪拜之礼,力争改为了鞠躬。
跪拜是不符合欧洲常规礼数的,显然是有意羞辱载沣或者是大清国。
由于载沣的做法得到了德皇的认可,本来想侮辱中国,但却改变了态度,对载沣称赞有加。
慈禧是有意栽培载沣的。
在1903年的春天,21岁的载沣被任命为随扈大臣,就是跟随皇帝出巡的大臣。
在1907年6月19日,24岁的载沣受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半年后,朝廷正式任命他为军机大臣。
其实慈禧有意栽培载沣,是为了有效的抵制奕勖在朝的权利。
但载沣入主军机后,对于袁世凯交结奕勖,是为了扩张个人势力的行为,载沣却没有觉察到,更谈不上防范了。
待到袁世凯羽翼丰满的时候,载沣才有所警觉,但为时已晚了。
当光绪和慈禧相继先后死去,溥仪即位称帝以后,载沣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实际统治者。
当载沣登上了监国大位后,他 迅速肃清皇室异己,联合立宪派打击极端保守派铁良和激进立宪派端方,罢黜朝廷权臣。
通过一系列相当有魄力的举动,25岁的监国摄政王,基本上握紧了清王朝的大权。展示出了娴熟的政治斗争的手腕。
当载沣完全掌握了权利以后,他将军权一步步从地方督抚手中集中到了中央的陆军部,再由陆军部集中到了以他为核心的皇族手中。
其中载沣坚持立宪国策不动摇,是贯穿载沣执国三年的政治理念。他当时还严惩了玩忽宪政的升允,毛庆藩,以示他推动宪政的决心。
现代的很多的史学家认为,当年载沣立宪改革是真诚的,立宪的改革的信念是坚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