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的时候迷茫和困顿是常态,不知所措和难过痛苦更是家常便饭。
20出头的年轻人,一面刚从学生时代走出,另一面又必须硬着头皮承担各种责任。在一次次受挫和溃败面前我们变得怀疑世界,或者怀疑自己,这种怀疑的状态是走向成长必经的过程。
年轻的时候迷茫是常态,但如果一直迷茫,那就是失态。
那我们该怎么解除疑惑,清晰自己的认知呢?
以下三个建议,给你答案。
第1个建议 努力:远离舒适区
改变是痛苦的,就像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哪一次不是在曲折的斗争中换来一个新的开平盛世?
没有改变就没有迭代,如果一成不变,历史不会进步,你也不会前进。
这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虽然结局是好的,但过程很残忍。
人也是一样的,改变固然美好,但需要痛苦来做代价。
所以,一个很简单判断自己是否进步的表现就是感受“痛苦”。
“如果你觉得很难,那你一定是在走上坡路,因为下坡从来都是毫不费力的”。
71岁修养在家的褚时健,历经人生数十年沧桑,却依旧还靠着自己的毅力做出了“褚橙”这一品牌,成功再次创业!
正值年轻的你又有什么理由整天舒舒服服葛优躺,刷抖音,拼战队,看微博呢?
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是不努力一定没有结果。迈出舒适区,接纳改变所带来的痛苦,就是努力的开始。
第2个建议 同理心:试图站在不同人的角度看问题
通俗来讲,就是容忍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
“我觉得是...”
“可是它不是这样的...”
这些口头禅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固执己见的表现。
一个很典型且极端的例子就是微博上那些“杠精”,一旦和自己的观点有出入立马开喷,言语争执极其激烈。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要你们舍弃自己的观点,而是在发表自己观点之前多思考一个问题:他为什么会这样想?
换一句话说:同一个问题,你有想过其他观点的可能吗?
多一分宽容,多一份思考,理解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可能性,能让你对事情有更深入的见解,并在这样一种累积的反思和思考中得到进步。
谁对谁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所带来的反思和那份共情心。
第3个建议 做自己:不要拼命解释自己
年轻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解释自己,总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或者怕别人误会自己,不遗余力的去解释,去辩驳。
说白了,就是担心别人的看法。
但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作家刘同说:“以前总是去解释去理论,是怕,怕自己得罪人,怕自己被人灭了,怕那些不停蹿动的小感受。现在不去解释,不去理论,还是怕,怕浪费自己的时间,怕自己模糊了焦点,怕影响了品尝现世生活的胃口。”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关心别人如何看待你上,曾经我看到过一张图,在这里也分享给你们。
因为这是你的一生,这是你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
这份自由是你的权力,别人不能剥夺,所以也不要自己将他剥夺。
去做、去实践
“你说的我都知道,但是为什么我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很多人看完文章后的疑问。
首先,你真的是“知道”吗?还是仅仅是左耳进右耳出,“知道”不止意味着只是理解这句话,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谓之知。
其次,“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很简单,因为能改变你这一生的不是听了多少道理,看了多少励志成功学,上了是多少节业界大佬的知识付费,而是去做,去改变,因为能改变你这一生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你意识到“绝知此事要躬行”,才能真正过好这一生。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所以,去做,去做,去做吧!
在脑子里过一百遍,不会让事情变得简单,但却会让你觉得事情越来越难。因为时间越久,潜意识树立的门槛越高,你就越难启动去做一件事。
而你,年轻!这就是你最大的资本,年轻所以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还来得及!
是的,“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送给20岁的你,也送给未来更优秀的你!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