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没有机会到国外接触英语生活的人来说,英语影视剧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我们却采取了错误的相处之道。
如果从英语进阶路径上看,我经历了三个时期的转型,相应采取了不同的进阶策略。这里,我作个简单的分析,这些对我们理解和接受英语影视剧会有很大帮助。
我的英语进阶之路,第一个转型期是筑基阶段,以英语的听力和阅读为主,兼顾口语。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阶段对应于中学的英语教育。当然,有些人的基础听力仍然没有过关,所以筑基阶段时间会更长。我们在这个阶段接受的是基于语法分析的中国式英语教育,当然,有些外国语学校可能比较早地接触到欧美英语,但是仍然以中式英语为基调。
我的筑基期比较长,跨越了整个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阶段,估计有10年之久。这个时期,中了很深的中式英语教育的“毒素”,走了很多弯路,当然也是一笔人生经历。
我的第二个转型期是实战阶段,以英语的口语和口译为主,兼顾阅读和笔译。
这个阶段的标志,就是想方设法摆脱中式英语教育,尽可能多地接触母语为英语的欧美人,让他们做我们的英语陪练。
很多人很难跨越这一步,感觉不好意思开口。其实,在我看来,绝大多数欧美人并不象我们想象得那样难以接触,其实他们“傻”得可以,只要方法得当,随时可以为我所用,充当我们的免费陪练。在以后的篇章里,我会给大家聊聊怎样和外国人打交道,做我们的免费陪练。
这个阶段是我从研究生生涯开启的,一直伴随了自己很多年。这个时期感觉“天生我材必有用”,学了多年的英语总算可以用于开疆拓土。
我在读研第二年应聘了电视台的一档双语节目,成了个双语采编。这样使用口语的机会就多了起来。
由于第一个阶段听力训练还算可以,所以面对外国人时,口语交流问题不是很大。但是,采访中的话题涉及面还是比较广的,国内很多信息都是通过中文报刊输入的,这个时候,中英双语瞬时转换能力就十分重要了。
我一直认为,在国内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做到在全英语的思维模式下与外国人沟通交流。最好的做法就是在中文的思维模式下实现中英文无缝切换。
我觉得,坚持中文思维的独立性,与地道英文表达并不矛盾。相反,中文思维的独立性可以让你更好地驾驭英文思维,让你比对方多获得一个维度的优势。
所以,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丢掉两个维度的思维优势,去“巴结”一个我们在国内根本达不到的英语思维境界。
为了解决采访中的双语切换能力,我想到了口译的训练方式。大学时候,口译课程只是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我那时听说过这个神奇的训练方法,但是苦于没有高人指导。
这个时候,我找来了相关的口译训练材料,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自我轮训起来。
口译是实现第二个阶段转型的重宝利器。口译不是口译人员的专属能力,它是我们每一个英语人想突破瓶颈的最大倚仗。我们很多人对口译存在误区,学口语从不碰口译,这样很难让你的口语走得长久。后面我还想聊聊如何通过口译实现口语能力倍增。
在第二个转型阶段,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练练笔译。笔译对提高口语和口译的能力和质量是毋庸置疑的。在笔译方面,我也是自学的,直接与人合作,出版了三部作品。
我的第三个转型期就是让英语生活化,这个时期以读书、电影为主,兼顾广播访谈节目。
这个时期,不大想说英语了,也不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外国人身上,只想静静地多看些英文书籍和影视,带着随性的心态与英语相伴。以前读的书太少了,不仅仅英文书籍,即使中文书籍读得也是很少。到了日更这个时候,才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上面经历的三个阶段中,筑基阶段是全封闭的中式英语教育时期,是完全可控的,因而也容易达成教学目标,取得高分。
实战阶段发生了变化,它是半封闭的自由发挥时期,这是因为你在和外国人或者其他人进行英语互动时,尽管增加了很多变数,但是整个场景还是可以设计和控制的,因而也容易按照双方达成的共识,取得预期效果。
最后一个是生活化阶段,这是一个完全脱离掌控、充满变数的时期。就像你看英文电影时的感受:它的场景是变幻莫测的,是跳跃式的存在,你在这一刻根本无法预测下一刻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你始终处在焦虑中,根本无法预判电影中人物说话的语调、节奏、用词等的变化。
对我们在国内生活的英语人来说,英文影视是最终让英语走向生活化的最好选择,我们挑战的不是英文影视,而是我们的态度,如何与英语相处的态度。(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