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认为自己一直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不是特别细心,尤其是在某些细节上,经常犯一些显而易见的低级错误。以前考试的时候经常东错一道,西错一道,败就败在这些粗心的失分上。
现在工作了,又经常接触一些繁琐的数据,于是粗心的错误更是难免。
比如说,今天犯的两个数据错误,一个是因为金额复制的时候把分当成了元,导致最后按户平均的时候,数据很不正常,这才发现不对劲。另一个比较隐蔽,可以说是因为自己自以为是懂,但是其实是一知半懂,才犯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我在写语句的时候,把某个关键字段的数字指代的意义搞反了,而且缺乏自我怀疑的意识,觉得跑出来的数据是这样,那就是这样了。最后,新来的领导发现不正常才被纠正。
我突然有点受不了自己这样的粗心。当然主要原因是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很粗心,态度很不认真。但是我自认做工作的时候还是很认真的,却不知怎么地老是犯一些明显的错误。
我在知乎上找答案,发现知乎上像我这样的粗心的娃不是一个两个,更有一些曾经也粗心后来改正的好心人提供了可以执行的方法。
他们分析,一个人粗心主要有几个原因:
- 态度和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问题。假如你认定一件事很重要,那么你肯定会反复检查错误,但是如果你认定一件事不那么重要,你检查的频率和认真程度就会明显降低。对我来说,不能一棍子打死说我态度不好,至少我在处理数据的时候还是很认真地,但是问题在于,一旦数据出来,我就松了好大一口气,觉得任务完成了,接下来把数据汇总到excel的时候认真程度和细致程度也就大大降低。
2.注意力分散和注意力分配不当。一个人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集中一会然后就开始分散。当我处理数据的时候,注意力很集中,一旦处理完毕,注意力就开始分散,大部分错误都集中在这个时候。但是有的时候,在处理大量类似的数据,可是需要变更月份或者不同表的时候,也会出现月份写错,表名写错的错误。
3.思维框架的缺失。其实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问题。但是在粗心这个层次上,我通过知乎的一个答案才意识到,其实我之所以老是在最后的数据关头出错,主要原因是我的思维框架不对。我的思维是,我只要努力做,做完给你就可以了。但是正确的思维是,首先分析对方的问题和需求,然后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去审视这件事,分析出对方可能会最关注的东西,最后,根据对方的需求做出时间分配和注意力分配,并且事先做好预防,意识先行,梳理自己的思路,及时打好补丁。对于领导和其他同事来说,他们要的只是结果,而且是准确无误,没有什么逻辑差错的分析结果,他们对于如何获得这个数据并不关心。所以,最重要的是一个没有差错的结果。所以我需要对最后的结果进行反复的核查和验证。
我总结了改进自己粗心的以下三点:
1.以后所有经自己手,给其他人的数据,必须强制性检查一遍。主要检查金额、月份、用户数是否对得上。同时,所有数据注明口径。
2.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查,比如平均法,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
3.写语句的时候,在有重复的语句时,注意月份,条件,和表名,字段的更改。不求快,但求一次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