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会以人定胜天,但随着时间不断的沉淀,你会发现,能成功登上时代性的大舞台,往往都是站在「时代势能」上。也就是说,即便你今天做成功,做成了一件为大企业,那也只是正好在那个势能爆发的时刻。
这也是为什么小米创办人雷军会说「站在风口上,连猪都会飞。」并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看到底层本质的不变需求,这个需求刚好在某个时间点的窜起。
崛起,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你需要知道,你时间都投入在哪。更具体来说,你的「注意力」放在哪里,那就会成为你的未来。
01每个人一天的注意力都是有限:质的选择,远比量的大小来的重要
当有一百名伤患同时进入到医院,先抢救谁?如何抢救?这些问题的背后都聚焦着如何提升这群病患的生存机率。此时「注意力」就成为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换言之,一位医生的注意力是有限,当诊断一位时,大脑的认知负担属于轻量化资讯的处理。然而,当突然在一瞬间处理一百名伤患时,这就是检视一位医生该把注意里投入在哪。
首先要先理解注意力的两大特征:
特征一:有限,人每一天的注意力都是有限
特征二:思考过程就是损耗注意力的开始
当人类大脑注意力是有限,你要在有限情况下,发挥最大效率,这背后就是一系列认知逻辑的觉察。
02纪律是自由的开端
每天大脑醒来的时候,如同一张白纸,当接受到任何资讯时,都会开始占据大脑的记忆容量。例如,你点开影音网站,看的短视频、刷个朋友圈,这些过程都在消散你的注意力。
这意味着,即便分得清楚轻重缓急的事情,如果不能让专注力保持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大脑有限的注意力就会被消耗殆尽。
此时,纪律的展现,就是集中注意力。
时间管理的本质,也都是对于「注意力」的掌控。从史蒂芬・柯维所写的《与成功有约》中对于时间应用的四大划分: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来做事务的排列。
以及之前从《五个选择》书中解析到,四象限的应用,主要是流程中的一环,这个流程套用到「黄金圈」的概念,就是落在第二阶段的「如何」:
第一,「为什么(why)」:为什么人会做不重要的事情,厘清引响你的源头。
第二,「如何(how)」:以事务的重要性和紧急不紧急,划分为四个区块,分析四象限中你必须要聚焦的区块。
第三,「什么方式(what)」:停止、澄清、选择,找出事项的价值比重。
第一阶段就是智人人种之所以比其他人类族群还要强的原因,那就是「想像」。这也是《人类简史》中提出最重要的概念,他让我们确实理解,人类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因为人类都是由「想像共同体」的信念下,逐步成就为今天的团体、组织、社会、国家,到全人类的合作网络。
回到个人做一件事情的为什么,不仅仅是赋予动力知道为什么做,更重要的是他唤起我们不曾想像到的未来,并且开始走向这个相信的可能。
03留白的耗能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解释到,如果我们会被身旁是物给干扰,或者进入到商场时,被五花八门的商品给迷惑了注意力。
这时你可以选择退后一步,以「留白」的方式,停下来思考。这里只得思考不是选择上的思考,而是本质上的思考。然而,通常很少人会意识到这件事情,原因就在于,宁愿相信直觉性选择,远比缜密思考来的轻松。
《快思慢想》书中提到,人类大脑演化的过程,存在着两种思考模式,一种是快思考的直觉性判断。另一种是经过缜密思考下的选择。
两种各有优劣,快思考是帮助我们躲过危机,或者是行为习惯的直觉反应。这种反应占我们日常99%的选择,因为这种思考不须经过缜密思考,就可以获得最快的选择。也就是最轻松、最省力的思考模式。
第二种经过缜密思考下的选择,这只占我们日常选择的1%。这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在演化的过程,是藉由季有认知下,思考的选择行为。面对第二种模式,反而是逆向人类大脑生存原则,也就是省力。
但是这种思考模式,反而是奠定人类迄今为止所有的知识积累。因为只有经过这种思考模式,人类才从原本直觉性思考,转向本质化思考,这种思考的过程,由两种因素交互影响;
其一:知识存量
其二:思维模型
所谓知识存量来自对于知识的「知道」。通常人类理解一件事物可以分为四种阶段:
第一「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第二「我知道我不知道」
第三「我知道我知道」
第四「我不知道我知道」
我们人类一生所知,往往是那90%「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这也引出一个道理,当一个人认为在某一领域是绝对指标,或者是自满时。这也代表一个人的成长就此停止。但真实的情况是,个体人类知道的总量其实只有不到10%的比例。
可以说,所有成功企业领导,或是顶层菁英都会在他们身上看到一个特质,那就是「谦逊」。这种谦逊是来自对这世界的无知,因为无知才更有好奇心,不断找寻其他的可能性。
一但拥有了这个心法,就不会局限在单一领域的知识积累,而是跨领域的展开新可能。
04思维模型的乘法效应
查理忙格曾提到,一个人脑海内的「思维模型」有多少,会决定一个人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每一种思维模型都存在的不同的世界观,像是量子力学的世界观,跟化学组成的世界观又截然不同,这种不同来自对过程的组合。
换言之,当一个人可以用不同思维模型思考,加上不断积累的知识存量,当两者结合在一起后,就是所谓的「认知」。
这种认知,就是决定一个人,会站在什么样的阶层来看事情。
如果以低水平认知持续努力,最终的结果就只是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却换来10%的成效。
相反,当一个人认知到「认知维度」的差距时」,一高维度认知在做事情,就是以10%的付出,却换来120%的成效。
因为看到事物的层次与本质上的不同,行为想法与最后的决策,将连带影响着一个人的选择。
05建构掌控注意力的上升通道
一个人怎么使用他的时间,其实很大程度上,你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认知层次在哪个维度。
对于时间维度的认识,会更加清楚知道,注意力才是真正的本质,注意力
本身就更从三个层面:
意义层:为何重要
向限层:选择价值
沉淀层:反思再计画
这三者来作为不断精进的过程,如同《原则》这本书里画出的螺旋增长曲线,这个曲线本身大至企业的能否突破创新者的窘境,迈向第二成长曲线,小至个人持续发展的计画,执行,反思的过程。
同样,对于注意力的掌控,会因为个人对于理解这世界的认知不同,而有所增长,其实,决定注意力使用,也就是一连串持续反思,计画再执行的上升螺旋回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