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的起点在哪?
说起“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我是从2015年开始接触的。也是从2015开始指导学生开始相关工作。我有个好的起点,在开始之前就已经有现成的半成品。有学生团队一直在做。但状况是,因为高职学生,第一年实践、第二年运营、第三年就要出去实习。以致,运营团队年年换,年年变。开始指导学生开始,一直向上参加赛事,院赛省赛国赛,一级级上。虽不卓越,但也捞个二三奖。回到现实,想以项目创业,也一路绿灯。加注企业合作管理,欣欣向荣。
但回想,如果真的单纯从学生开始找点子,发种子,培育培养,最后立足大地。也许就没有这么的顺利。毕竟原来的项目,在拿出去参赛之前,已经发酵了五六年之久。所沉淀下来的经营管理经验、品牌效应、消费者习惯等等,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做到的。甚至乎,学生跳跃性大,能耐得下性子,工作习惯形成传统,更是长期形成。
而现在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一次出成绩、两年出效益,注册企业、注入百万级资金。是否太社会了?
一个初创企业,第一年不亏或者少亏,已经很好了。两年三年回本,已经是得到主角光环加持。四望身周,那些口口天使投资、A轮B轮C轮的,垫在脚下的躯壳不知凡几。
究竟创新创业的起点在哪?特别高校的创新创业的起点在哪?是给予机会,从零开始;还是千万百万级,响响亮亮?
创新创业的土壤在哪?
我的理解,创新创业就是以前没有,或者和以前不同。既然以前没有或者和以前不同,那是不是需要验证,这“有”的或者“不同的”合不合适?怎么合适?市场决定啊。一次来的就是百万级的,这不是验证这个“有”的或者“不同的”合不合适,而是验证“钱”香不香。
何为土壤,就是为了培育、为了供给。硬件有硬件的供给,软件有软件的供给。首先硬件就是场地、设备、环境。软件就是围绕创新创业的不限于公司注册、财税管理、运营支持、职业培训、政策信息……各项服务。要硬件没硬件、要软件没软件,样样要自己筹备,反而天天提千万级百万级,爸妈也不会给吧?
这土壤比戈壁还硬,能长出来的都是硬茬。
创新创业的方向在哪?
高校创新创业,说易不易,学生都是毛头小子,老师普遍理论强者。要毛头小子戒燥,要普遍理论强者下海,这需要过程,也需要支持。说难不难,本身高校就是小社会,来自五湖四海,各有需求。更何况近几年普遍生活提高,学生也愿意支付合适的产品。能满足好校内小社会的需求,也是一场生意。今年总理都提到“地摊经济”。虽然高校,还是得体现“高”的趋向,但衣食住行拉、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还是普遍需求。从身边开始考虑,已经能做不少的事情。做好了事情,以社区化考虑,模式复制,我想也是一个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