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年冬,杜甫再次从潭州出发去往岳阳,经过八百里洞庭湖时,杜甫风疾以及糖尿病病症加重,卧舱不起。他自知大限将至,唤宗武执笔,断断续续留下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因典故太多,篇幅太长,我只摘取其中片段,如下: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
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
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乌几:以乌羔皮蒙上的小茶几,早已破旧不堪,缝补多次,但杜甫非常珍爱,一直带在身边。鹑衣:形容衣服的破烂不堪。鹑是小鸟之名,其尾短秃。岷山:代指蜀地。涔涔(cén cén);此指烦闷。
瘗( yì )夭追潘岳:西晋诗人潘岳,在往长安途中,小女儿生数月夭亡。持危:即行走不便。邓林:用夸父逐日之典。《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朗鉴:明亮的镜子,喻湖南亲友的见识高超。
这首诗,是杜甫对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总结,也可以说是自挽诗。
诗人先以眼前哀景铺叙,情景交融,衬托自己的病苦之情;接着回顾往事,感慨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着重表达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困苦,在平静的叙述中暗藏着奔涌起伏的激愤之情。然后叙述自己愚直孤苦无依时幸获湖南众多亲友的赏识厚待,借此表达诚挚的谢意和深情的祝福。
最后是对未来黯淡结局的悲叹:我衰病如此,定将像晋朝的葛洪尸解那样,必死无疑,现在已经无力像汉末许靖那样拖家带口远走安全之地;家事将像空有丹砂诀而炼不成金那样,难以维持。
读到最后,读者不仅看到一位在垂死之际仍然为家小操心的慈祥而悲切的老人,更看到一位在生命的最后时日依然念念不忘国事,为天下而忧虑的爱国者的崇高形象。
确实,即使到了弥留之际,杜甫仍心系天下苍生。他深知,安史之乱以来,整个大唐,从长安到边境,干戈不断,民生凋敝。他还清楚,大唐中兴,遥不可及,因此,他的悲伤,不仅源于自己死后家小的命运,更多的是为社稷江山忧心。
可以这样说,这首绝笔诗,是诗圣一生不屈不挠、奋斗终身的宣言书,“是金剑沉埋、壮气蒿莱的烈士歌”,“是大千慈悲、慕道沉痛的哀生赋”(范增《刘炳森隶书杜诗》序),它将以其博大沉雄的气势和精妙绝伦的艺术,彪炳诗史,流传千古。
不久之后,杜甫病故于这条小舟,落寞而萧瑟地走完了他深情而慈悲的一生,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去世后,家人无力将他的灵柩送回故里,直到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四处筹措资金,想尽办法,才将祖父的遗骨迁回偃师,安葬在首阳山下杜预和杜审言的坟茔之侧,完成了杜甫魂归故里的遗愿。
另外,杜嗣业还请了元稹为杜甫写了墓志铭。元稹对杜甫推崇有加,在铭文中说,历代诗人中,可以与杜甫相提并论的寥寥无几。正因元稹、白居易、韩愈等人的大力推崇,一些诗歌选集中有了杜诗的身影。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日盛,秦观写了篇《韩愈论》,里面将杜甫比作孔子,认为杜甫的诗就如孔子的思想,是集大成的。再后来,许多文人,将杜甫的诗歌与《论语》《孟子》等著作并论,奉为儒家经典。
第一个将杜甫称为诗圣的应该是明代文人王稚登。他在《介刻李杜诗集序》写道:“余曷敢言诗? 闻诸言诗者有云,供奉之诗仙,拾遗之诗圣。”专门研究杜甫的明末清初批评家、《杜臆》作者王嗣奭( shì)在诗中说:“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从此,杜甫诗圣的称号流传至今。
诗圣的名号,或者为后人尊崇与否,杜甫都不知道了。他曾说过:“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确实,大唐的盛衰存亡,尘世的繁华寥落,故事的起承传合,于他都不再有意义。但我想说的是,尊敬的老杜,你死后从来不曾寂寞过。
你知道吗?有多少后人,曾经沿着你走过的路,深怀敬意去探寻你当年留下的足迹,感受你的喜怒悲乐。从笔架山下的窑洞开始探访,经洛阳、长安,到宋齐梁园,辗转至成都草堂和夔州山城;从故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从盛世走向凋零。
我是万千后人中的一个。这段旅程走得很辛苦,尤其陪你走到潇湘大地的时候。这不只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是心力上的考验和折磨。
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文人死得悲壮而惊天动地,譬如屈原、嵇康乃至后来的岳飞、文天祥,也有死得豪壮激昂的,譬如陆游、辛弃疾等,惟有你的死是那样悲苦。人们习惯崇尚讴歌悲情的英雄,为他们荡气回肠的赴死或就义深深感动。然而,他们毕竟只是少数或意外。
你是病死的,苦死的,愁死的,痛死的。
想想,哪怕现代人,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自然而然寿终正寝呢?大多也因病痛折磨愁苦而死的。病痛大同小异,愁苦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你愁苦的根源,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落了空,却仍执着地用一双忧郁的眼睛,时时关注着庶民草木和家国山河。你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一直为黎民而辗转,为社稷而烦忧。
你站得很低,却比别人看得更远更广,于是,笔触所致,除了山川风月,更有众生苦乐和世事的残缺。
你流的泪比别人多得多,只因大唐的那片热土,你比别人爱得更执着更深沉。
你在冷寂的时光里坐着,面对荒凉不公的世界,落魄潦倒却从来未曾悲观绝望。你带着满身沧桑,却活得独居风骨。
你走了,却从来不曾寂寞。岁月为你立起了丰碑,大地一直将你深情供奉,后人千年来拜谒不止,在你伟大的灵魂前,甘愿匍匐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