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内向者噩梦
女儿愁眉苦脸的。
老师周四搞班级辩论赛,给她分到了一个全是男生的组,大家都推选她做主辩。辩题是“普通话和方言哪个好”,她挑到了“普通话”好。
我和李师兄哈哈大笑,这不是稳赢的辩方吗,你一言我一语的讲了好几个点。
女儿还是一张苦瓜脸。
我意识到问题不在这里,便问:你觉得这个事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女儿说:我不敢去台上讲话,很不好意思。
我想起了自己,一度是个害怕上台的人。有次当众发言,上台后太紧张,不自觉提了提裤子,让人嘲笑了好久。
大学时有问同学约我一起去参加辩论社,我想了想说,我先用一年时间自己锻炼一下再参加吧。这是个很不完美的借口,谁都知道最锻炼人的当然是实战。只是一想到当众讲话,我就头皮发麻。
以至于到今天,我的辩论水平仍然停留在小学水平,只能流着口水看《奇葩说》。
这是内向者的噩梦。
02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我有个邻居,不敢跟陌生人说话。
他跟我弟弟是好朋友,两个人上街玩,我弟弟建议说分开买东西然后集合。弟弟买完之后,等他半天没出现,找到之后,发现他一件东西都还没有买,一直捏着钱在犹豫着怎么说话。
不管你怎么鼓励,他都不愿意走出去尝试。
由于缺少锻炼,他越来越孤僻。最后退缩到网络世界里,现在靠给人打装备和代练为生,倒也找到了合适自己的位置。
我最好的朋友,喜欢一个女生很多年。
默默的喜欢,偷偷地做了很多事。我跟他说,去表白啊。他不敢。
多年以后,女生早已嫁作他人妇。有次同学聚会,男生没有来。我跟女生说起当年他的心思,她沉默了,咬着嘴唇说:当年他为什么不说呢。
03 三个原因
不好意思的原因在哪里?
负面结果倾向。一个行为发生之后,必然有结果。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不好意思的人,会倾向于那个不好的结果,而他们也常常在早年,有过因为负面结果而造成的创伤。可能是父母的责骂,可能是他人的羞辱,这个感受以种子的方式储存在潜意识之中,每次遇到选择时发出芽来。
他们不是不知道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只是那种羞辱感太强烈,让他们宁可做出不会有任何结果的选择——不采取任何行动。
对负面自我的不接纳。人对自我的认知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一般来说,当我们认可自己是某一种人时,与这种人相反的特质都会被我们所抛弃,拒不承认。
这样说吧,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圈圈,如果圈圈内部是我们认为的自己,圈圈外部就是被我们抛弃的东西。不好意思的人,拒绝“自卑”是自己的一部分。他们很在意自己是这样的人,可越是抗拒,越是存在。当一切可能表现出自卑的行为都被拒绝时,恰恰表现了这个人的自卑。
成长,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圈圈,不断接纳那些我们以为不属于自己的部分。
未知的恐惧。这个解释是我比较喜欢的。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追求安全感。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感的需要是第二层的需求,只比生存需要高一个层次。
那么人在怎样的环境中才感觉安全?熟悉的环境。比如家。熟人也会让我们感觉安全,想想自己进入一个都是陌生人的趴,突然看到一个熟人时的感受吧。也因此,熟人杀人是最让人难以防备的。
所以当我们要进入一个陌生的场景时,脑子里自动地感觉到不安全。
这一切都不是我们退缩的借口,阿德勒在《超越自卑》里说:人的一切行为动力均源于超越自卑的需要,是自卑感推动了人的进步。
真的勇气,不是毫不畏惧,而是明明很害怕,也要前行。
04 最简单暴力的解决方法
我的一位朋友是做演讲培训的,这位仁兄大学时就已经成名。
他带的演讲队伍曾经在某个省级比赛中获得亚军。别的队伍都是老师带的,只有他那一支队伍是学生带学生。
一次跟他吃饭时提到我上台不好意思的事,他说曾经比我要严重的多,是绝对的恐惧。你知道我是怎么克服的吗?他问我。
我摇头。他说,首先一个人把一篇演讲稿练了1000遍,滚瓜烂熟之后,开始向家人演讲。家人演讲过了之后,找几个朋友讲,朋友讲完之后,对全班讲……这样一步步升级。
你知道我最后一关是什么吗?他问。
我摇头。他说:我随便登上一辆公交汽车,讲完,下车,再上下一辆。
也许克服不好意思有成千上万种办法,但是我始终喜欢这个简单而暴力的方法:疯狂练习,进阶练习,直到把那个让你感觉不安全的场景变得熟悉而安全。
内向与外向,不会决定你的人生,从来不会。
维卡斯从印度移民于美国,他天生内向,深受不善言辞之苦。而后来,他是2007年度“国际公共演讲大赛”冠军,成为比赛创办80年以来的第二位来自亚洲的冠军。
如果这还不能让你信服,猜猜乔布斯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