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些不算深刻的理解和体悟总结
“ —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其实我觉得大—结束时的我是没有太大的资格与体悟来讲讲文学的,我在大一这—年所读的书的总量甚至抵不上我在中学时期—周的阅读量。颓废归颓废,我还是斗胆想来讲—讲我自己还能讲得出的仅剩的—些想法。
首先就以这么一个问题开头:文学能带给你什么意义? 想必大家会说诸如此类“精神食粮”“进步的阶梯",但书能带 给你的现实意义总归还是缓慢且微弱的,文学和语言一样,是有积累才会有效果,甚至来说,书与书的效果都会不尽相同,你高中时期看的《五三》所能得到的现实意义总会比你同时期看《三国演义》来的要多,并且你看《小时代》就不如去看《了不起的盖茨比》,虽同是有关富与物质,《盖茨比》的核心与手法却是成熟的多。
直观来说,文学能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便是愉悦。文学如美食,认真看完—本书总是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饱腹感。单纯的感到愉悦对于我认为的读书的意义而言是足够了,就甚至很简单的浏览泛读都是—种很精彩的体验。
再深层一点来说,文学带给我的是一种共鸣。有共鸣的作品是载体,而作家成了知音。可能是经历太少,文学作品读的也不多,共鸣这种事情也不过寥寥几次。经历与作品的关系,大概就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如此。
知乎上面对于读书的意义的讨论—直都是激烈且深刻的,单是—个“读书的意义是什么?"的问答便有两千多的回答和两万多人的关注,你随便点开—个回答都—定会告诉你,读书的意义大于—切。
总而言之,文学的意义是能从多方面来说的,你若是能长期积累,读书对于你的视野对于你的谈吐思考总会是有所沉淀和提升的 。但它对于你的物质和现实方面的改变更多的来说会是作为—种附加值。你若有写作的天赋,读书是能帮你赚收名利金钱,但能用文学赚钱的毕竟是少数,文学给不了你权利,也给不了你能力,当你没有这种认知意识的时候,它甚至改变不了你的无知。
对我自己而言,我并不需要文学能给我带来什么,就像食物, 我能自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所能带来的精神上的益处甚至要比食物给予我身体上的还要多。 这就让我想起了我的高中前两年,高—还好,但高二一年可以说是我把我的身心完全扔给了文学。我记得除了数学课和化学课之外的所有时间我基本上都是在专注地看压在课本上的各种小说。不完全统计大概两个月中是看了将近三十本的,我依稀记得这些作家里面有王小波,有太宰治,有三岛由纪夫,有埃勒里奎因,有刘慈欣,有杜拉斯.他们所带给我的是—种虚幻的真挚的…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友情 。
可能是文学捎带出来的性格,有些时候我很容易就对一件事想太多,而这种抑郁一般的性子我竟在太宰治先生的身上找到了一丝共鸣。这又让我想到了我比较喜欢的一个诗人,海子。死亡这种悲观的事情在他身上却成了一种解脱,我在海子的身上、诗中找到的只有一种天生般的乐观。在他尚有留恋的时候,诗歌是他的寄托,而当他没了牵挂,死亡便成了归宿。“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大街上。”这是多么美好向往的一种场景。
面对文学的我算得上是舍得的 ,我能用好不容易攒下的—百块钱去买一套难得一见的埃勒里奎因的"悲剧系列 ”(在这里我必须要感谢高中校门口神奇的新星书店,这套书我在网上蹲点了好长时间也没见到有货 。)—百块钱意味着我能吃到二十多个校门口的鸡肉卷,能打三十多个小时的守望先锋, 对于高中时期的我无疑算得上是笔巨款(虽然现在也是),但 是能读到奎因先生的这四本书我觉得是值得的 。
文学之于我可能算是伴侣的—种角色,不论是推理,科幻亦或是严肃文学,每每看完我都有话去聊去回馈去倾诉,相比于电影 ,我其实更依赖文学 。文学带给我的经历是电影不能比拟的,从文学中我能感受到更深奥的核心,尽管这二者对于我同样重要,但是没有文学就没有现在这个样子的我。另外借这篇文章希望我大二能走出颓废,回归文学。
最后,我比较喜欢的作家王小波先生曾经这样告诉过我,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再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我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漫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 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大概的体会就像我上面这样写的,也不算深刻。以上,我很喜欢王小波说的这段,就以这段话作为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