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知道为什么活着的人,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尼采
现代人的心理更脆弱了吗?
可能确实更脆弱了,因为生活节奏加快,信息量变大,生活负担更重了。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痛苦就是,欲望太大能力太小。
佛说八苦,其中最痛苦的一苦,求不得苦。
就是来自于欲望太大,能力太小。
大多数人都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开始向更高层面的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迈进。
而安全的需要和介于生理需要和对爱和归属,尊重的需要之间。
安全的需要无法被彻底满足也成为了现代人焦虑恐惧的重点,这也创造了大量的心理问题和个人的自我、人际关系冲突。
一方面无法摆脱外在光环带来的虚假荣耀,沉迷其中。
另一方面又戴着一副社交面具,竭力逃避现实带来的真实压力。
这种社会角色定位混乱、自我迷失让人长期身心疲惫,负重前行,最终缺乏自我反省、自我觉察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并在关键时期未能寻求心理帮助,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到怀疑他人,怀疑人生,最终。
自我价值的丧失
心理学家并没有对自我迷失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迷失的案例很多,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交往、职业发展、家庭关系中,遇到挫折而自我否定的人。
其本质是自我价值丧失,心理的自由度缺乏韧性,无法单独面对生活本身带来的各种压力。
自我幻觉和真实世界
自我幻觉是人类痛苦的根本原因。
成年人的苦难,多源于对生活的自我幻觉太多。
成人辛苦的时候,总会回忆美好的童年,要是不长大该多好。
这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美好的自我幻觉一再被打破。
无所不能的能量到处被限制,欲望如同肥皂泡一样一个个破灭。
欲望的满足带来的只是短暂的满足和快乐,但它们同时也会诱捕你,就像金手铐一样,给你带来持续的痛苦。
这些欲望,无论是一辆豪车,一件美服,或是社会地位和名望,都是一个虚假的外壳。一旦被剥夺或失去,内心就会脆弱不堪。
人生大部分是空白,人忍受不了空白就要往里边填东西,给自己加载。
而人的内心,是很难用外在的物质来填满的,永远都有所谓更好的新生事物来吸引你。
而外在的物质会让人的虚荣心狠狠地被满足!
在紧张窒息的现代生活中,人人都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同。
而一旦追求认同的努力占了上风,它就会使精神生活更加紧张。
结果,获得权力和优越感的目标在这一个体身上变得日益明显,他开始快马加鞭朝向这个目标奔驰,而他的生活变成了一种对更大胜利的期待。
这一个体失去了现实感,因为失去了与生活的联系,总在专注于别人对他的看法,他所关注的主要是他留给别人的印象。
我们不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慰,但必须学会平衡心态。
像有人说的那样:你不必更好,也很好。
庄子认为一旦不为外物奴役,超越了死生、世俗、自我的一切羁绊,游心于无穷,人的精神就能象宇宙天地一般自由辽阔。
这样的人,就再也不是物的奴隶,物的工具。
痛苦可以得到消弥,心灵可以得到安顿。
如果我们只看重外在的东西,就像一句流行的话,什么叫做成功:
“升职加薪、开宝马、住洋房、迎娶白富美、嫁给高富帅,攀上人生巅峰。”
真的这样就可以得到幸福了吗?
实际上, 外在的物质并不能带给你持久的幸福感。
当然吃不上喝不上还是要先解决温饱问题。
在哈佛最受欢迎的幸福课上说,对工作有三种态度决定了你是否幸福,你是把工作当做 :
(1) 赚钱的工具
(2) 为了晋升发展
(3) 为实现自我
越是深陷物质世界,不安全感越大,越是向外追寻安全感,越是焦虑不安。
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变化的、无常的,它和安全感是相对立的,一旦有变,心便立刻开始焦虑。
这背后是对失去和未知的恐惧,因为我们希望那些努力争取来的一切物质能够永驻,但我们的无意识又非常清楚,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却总是陷在这种矛盾不安的焦虑和恐惧中而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而生命会有两种冲突的需要——稳定和打破。
对自己真实的人,会不慌不忙地让世界知道自己的富足与不足。
大方的收受,得体的要求;
坦诚不是为了释压,欣喜不是为了优越,理解不是为求共鸣。
时而独来独往,与人相处不仅仅是出于教养而是对另一个生命的好奇与敬畏。
在电影《练习曲》里说:“希望在二十出头的生命里,做一件到八十岁想起来都还会微笑的事。”
我知道此刻的自己就在做那件事情。
五色令人目眩,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像老子那一类古老的陈言,此刻我们不用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