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王蒙,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曾担任文化,中国作协名誉主席等,先后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任教。2015年茅盾文学奖得主。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合称孔孟,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隐退与弟子一起著书。其与弟子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儒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一书由孟子门人编订,共七章,道德与仁义的确是其主题。同时还存有大量的治国理论,记录了孟子希望成为帝王师,匡扶世道的理想。
“仁政”是孟子的核心政治主张,倡导统治者与民休息,体察民情。但理想与现实不一致,孟子所处时代是战国晚期,群雄纷起,天下大乱。传统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已经被打乱,孟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孟子承担起匡扶世道的责任。
孟子提倡让百姓休养生息,尽量减少百姓的生活负担。同时,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概念,周游列国是见梁惠王提出“义利之辨”,见梁襄王提出“天下定于一”,见齐宣王提出国王是不愿为善政,不是不能为,应转变态度等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向善的倾向,他的“性善论”是“仁政”学说的基础,使“仁政”成为可能。
孟子和孔子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孟子强调修养功夫,讲求修心,孔子更多是在传授扫洒应对日常。孟子说自己四十岁后达到“不动心的境界”,是因为善于“养浩然之气”,自己的精神进入自在,无愧,符合仁义道德的理想境界。孟子的“识人之术”指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行都体现在他的眼中,人心恶则眼神浑浊飘忽,人心善则纯净明亮。孟子的核心修养功夫之一是“反求诸己”,即“自我考察”反躬自问。“求其放心”是求学方法,是自我修为的一种标准和追求,问心无愧。
面对生活,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与地,大丈夫,万物皆备于我,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
由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孟子一生遍历各国,推广学说,有辉煌经历也遭遇过不解,他本人有个性,善于辩论,文思纵横而去大义凛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问题都讲得通透贯彻,表达了足够的处事聪明机敏。在如今的工作学习中,《孟子》一书对我们也有很多启发,会常读常新。